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银行业监管在我国金融监管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完善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对确保银监会合法、合理行使金融监管权,实现其监管目标,维护银行业安全稳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由于完善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所要采用的分析方法,对导致缺失的原因分析,克服阻碍因素的做法,甚至制度完善的一些框架构想,不仅对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的完善适用,对其它权力尤其是金融监管权的监督在某种程度上同样适用,因此,完善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体而言,通过对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现状进行考察,指出缺失所在;分析存在这些缺失的原因(也是完善制度的阻碍因素);提出对这些阻碍因素的应对方法;在克服阻碍因素的基础上对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的完善进行探索。本文内容主要由导论、四章和结论组成。导论部分主要指出当前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在制度现状和理论方面的缺失,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进行简单介绍。第一章首先对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进行立法考察,简单分析监督银监会制度确立的立法背景,介绍学界所认为的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的现状,再确立对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的分析框架,并以此框架考察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的缺失。本章的主要贡献在于,确立以行政权力的法律监督理论作为衡量我国现行的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的理论视角,通过分析行政监督理论和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理论,建立考察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的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包括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中的监督的客体,即银监会行使的金融监管权力;监督主体,即有权的国家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对行政权力控制的法律途径,包括对权力设定的规则性控制、对行政行为的程序性控制、对违法行政行为的补救性措施。以该框架对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的现状进行实2证的考察,指出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存在监督客体不明、监督主体缺位、法律控制途径不完善的问题。第二章对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的缺失进行原因分析,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指出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存在缺失的现实原因:立法的匆忙和相关经验的空缺。第二,分析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缺失的理论原因。指出我国目前对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的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监督银监会制度缺失的实质,其积极意义不可否认,但这些研究还存在脱离实际、研究散乱的问题,并且鲜有从法学视角对监督银监会进行的考察和研究。另一方面,《银监法》在立法过程中,对国际经验和规则进行了借鉴和法律移植,但通过分析发现,这种法律移植是生硬的,忽略了我国的法制现状和法治环境。理论界对监督银监会制度确立之前的“启蒙性工作”显然做的不够。第三,深入分析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缺失的文化原因:权力监督在我国行政文化传统中的集体无意识。一方面是权力优位与国家主义导致的政府优位无意识。国家主义在中国所走过的是一条从未间断的、一元化的发展道路。国家主义与权力优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导致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相对于公民处于优势地位,缺少“权力应当被监督”的观念,即使在提倡法制现代化的今天,也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的“原型” 存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行政的实质和特色,导致了公民对于限制权力的无意识。中国行政的实质及特色,可以概括为“三作”:“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相应的,人民在这种行政中的身份及其义务便是“作之臣”“作之子”“作之徒”。在这种“三作”关系中,官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人民只负有义务,而不能要求权利,或者说根本不存在权利的观念。家长制的行政,长期的“忠孝”道德的文化背景,导致公民对于自己权利的无意识,是我国缺少权力监督的集体无意识另一个方面。第三章中引入制度经济学中的知识论理论,对导致制度缺失的原因进行分类,并探讨应对方法。知识论基础阐明,正是由于人类的无知,造成了法制建设中一些不可改变的事实;另一方面,由于知识增长,我们可以通过“边干边学”对既往知识进行修正,获取新的知识。3第二章中分析的导致制度缺失的原因,同时也是完善监督银监会法律制度的阻碍因素。本章根据知识论的观点,将这些阻碍因素分为不可克服的和可克服的两类。一类是不可克服的阻碍因素,立法的匆忙是无法改变的既成事实,即属于此类。对此,我们只能表示遗憾。阻碍因素中的经验、理论和文化都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可以通过不断试错与适应性调整获取知识。对于文化传统中的集体无意识,克服集体无意识的途径是“充分意识”和“边干边学”,具体而言则是反对国家主义,对传统行政文化进行扬弃。弥补经验的欠缺和理论研究的缺失方面,本文对英美监督银行业金融监管者的法律制度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我国目前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和制度的积累过程中,问题不在于是法律移植还是本土资源的问题,而是如何消解、吸收人类法文化的共同财富中的建构理性主义。建构理性主义与经验理性主义只能通过沟通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创造和更大程度的发展。在本文中,对西方国家监督银监会的理念和制度的借鉴,可以称之为建构理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