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不同能量参数的Q-开关Nd:YAG激光直接击射色素兔视网膜分支动脉,观察Q-开关Nd:YAG激光对色素兔视网膜动脉管壁是否产生组织病理损伤及激光能量强度与损伤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利用Q-开关Nd:YAG激光直接击射血管内栓子以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这种方法的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8只(36眼)比利时兔,随机抽取2只(4眼)为对照组,其余16只(32眼)为实验组,随机分成A组、B组、C组、D组,每组4只(8眼)在角膜接触镜下分别接受光斑直径8μm、脉宽4ns、每脉冲0.8mJ(A组)、1.0mJ(B组)、1.2mJ(C组)、1.4mJ(D组)四种不同能量的Q-开关Nd:YAG激光击射,各能量每眼6脉冲,击射部位为视乳头旁约1PD范围内视网膜动脉血管,激光击射后分别于即刻、3天、1周和1个月在裂隙灯下行眼底检查,观察并记录击射后1h视网膜出现激光反应斑点数及各时期靶区部位视网膜动脉及周围视网膜的变化,其后行眼球摘除,取击射部位视网膜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裂隙灯下眼底变化:激光击射即刻,A组色素兔视网膜分支动脉粗细均匀,血流通畅,管壁光滑,血管旁视网膜及有髓神经纤维上见均匀、边界不清的淡灰色激光反应斑,直径约为0.2mm。随激光能量的增加,B组、C组和D组色素兔视网膜分支动脉收缩趋于明显,血流线逐渐变细至白线状,动脉收缩后扩张时间延长,由B组的2~3秒延长至D组的5~6秒,血管旁视网膜及有髓神经纤维上激光反应斑颜色由乳白变为瓷白,直径增大,反应斑内出血逐渐加重,甚至进入玻璃体;激光击射后3天至一周,A组、B组和C组色素兔视网膜分支动脉未见明显异常,视网膜激光反应斑颜色逐渐变淡,直径缩小,反应斑内出血区面积减小,颜色变浅。D组出现玻璃体血性混浊;激光击射后1个月,各实验组视网膜动脉均未见明显异常,视网膜反应斑消失,视网膜出血基本吸收完全,D组玻璃体下方出血机化为团块状混浊。(2)光镜检查:激光击射即刻,光镜下见各实验组色素兔视网膜血管扩张充血趋于明显,D组管腔外视网膜前可见出血。各实验组均未见腔内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无肿胀。A组色素兔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神经节细胞层出现空泡样改变,细胞排列疏松。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加,损伤由视网膜的内层向外层逐渐发展,程度加重,出现细胞核固缩和局限性视网膜下出血;激光击射后3天,各实验组色素兔视网膜损伤程度未见明显加重,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内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激光击射后1周,A组和B组色素兔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层水肿减轻,各实验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内中性粒细胞消失,胶质细胞增殖;激光击射后一个月,A组和B组色素兔视网膜动脉和视网膜均未见异常,C组和D组色素兔视网膜动脉基本恢复正常,神经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出现胶质纤维,视网膜下未见出血。(3)透射电镜检查:激光击射即刻和击射后三天, A组、B组和C组击射区色素兔视网膜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和各细胞间连接结构正常,D组色素兔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胞质不规则,胞突细长,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线粒体高度肿胀,嵴变短或消失,胶原纤维连续,各细胞间紧密连接正常;激光击射后一周,D组色素兔血管内皮细胞胞突增多,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线粒体仍肿胀;击射后一个月D组色素兔视网膜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基本恢复正常。结论:1. 1064nm Q-开关Nd:YAG激光击射色素兔视网膜分支动脉,0.8mJ~1.2mJ能量未造成视网膜分支动脉损伤,1.4mJ能量可造成视网膜分支动脉的损伤且损伤具有可复性,推测Q-开关Nd:YAG激光致视网膜分支动脉损伤的能量阈值可能为1.4mJ;2.激光击射区周围视网膜损伤程度与激光能量呈正相关,0.8mJ能量即可造成视网膜损伤,推测视网膜损伤阈值低于视网膜动脉损伤阈值。1.2mJ以下激光能量致可逆性视网膜损伤,1.2mJ及以上激光能量所致不可逆性视网膜损伤由纤维修复;3. Q-开关ND:YAG激光可致视网膜动脉及其周视网膜损伤,但阈值下的激光能量所致损伤可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