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分析AAI和BIS数值的变化以及它们与患者镇静程度的相关性,探讨AAI和BIS监测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镇静深度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60例,年龄18~45岁,ASA I~II级,体重指数在18.5~24.9之间,随机分为三组:单纯丙泊酚组(P组)、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Ce)0.15ng/ml复合丙泊酚组(SP1组)以及舒芬太尼(Ce)0.30ng/ml复合丙泊酚组(SP2组),每组20例。SP1组和SP2组分别以效应室浓度(Ce)0.15ng/ml和0.30ng/ml TCI舒芬太尼,输注5min时开始输注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Cp)均为1.0 ug/ml。P组病人不用舒芬太尼。3组病人丙泊酚血浆浓度(Cp)每3min递增0.2 ug/ml,直至警觉/清醒评分(OAA/S)达到1分为止。记录病人入室平卧10min(基础值)、每次调整丙泊酚Cp前即刻AAI、BIS、SpO2、丙泊酚Ce,并记录当时的OAA/S评分。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AAI及BIS数值,并分析它们与OAA/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1.三组病人一般资料以及基础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三组病人达相同镇静深度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
4.三组BIS值与OAA/S评分间的相关程度逐渐降低,分别为0.953,0.797,0.471。(P<0.05)
5.在病人对呼唤反应消失时(OAA/S评分2分或1分),BIS值较前一组逐渐升高。(P<0.05)
结论:
AAI不仅可用于监测丙泊酚的镇静深度,而且能够监测丙泊酚-舒芬太尼的协同镇静深度;而BIS仅能监测丙泊酚的镇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