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DF/角蛋白驻极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在空气过滤中的应用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ang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保护公众安全和环境,开发高效环保、具有稳定电荷的空气过滤材料来捕集大气颗粒物已是当务之急。传统的滤材因制作方式、外部环境的影响,难以兼具高效低阻、电荷储存稳定等优点,而静电纺丝技术通过原位注入稳定电荷以及良好的纤维可调控性,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新方向。来源丰富、可生物降解的天然蛋白资源,在生物基过滤材料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本课题从天然羊毛中提取角蛋白,用静电纺丝技术将其引入聚偏氟乙烯(PVDF)纳米纤维中,制备具有高去除效率和良好的电荷稳定性的PVDF/角蛋白驻极纳米纤维过滤材料,以实现在口罩、空气净化器等过滤材料中的应用。并用浸渍法对过滤材料进行拒水拒油整理,以延长其使用寿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PVDF为原料,探究了静电纺丝技术中溶液性质和纺丝条件对纤维成型的影响。其中,溶液浓度、溶剂体系、纺丝电压对PVDF纳米纤维的形貌和直径具有较大影响,接收距离可改变直径大小,滚筒转速仅影响纤维有序性,纺丝流速影响纺丝过程的稳定性。最佳的纺丝参数如下:聚合物浓度为12 wt%,溶剂中N,N-二甲基甲酰胺和丙酮之比为6/4,纺丝电压为20 k V,距离为17 cm,滚筒转速为600 r/min,流速为1 m L/h。通过控制溶剂组成和相对湿度,制备了具有不同表面形态(光滑、皱纹状、多孔)的纳米纤维。PVDF纳米纤维经电场拉伸后α晶型转变为β晶型,最高β晶型含量可达83.96%。此外,PVDF纳米纤维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疏水性。(2)用L-半胱氨酸还原法从羊毛中提取角蛋白。扫描电镜测试表明角蛋白为破碎的片状结构。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光谱测试发现,角蛋白分子结构中存在酰胺结构。(3)将角蛋白和PVDF混合纺丝,在最佳纺丝参数下制备PVDF/角蛋白复合纳米纤维膜。结果表明,PVDF/角蛋白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和孔径随角蛋白含量增大而减小。在PVDF/角蛋白纳米纤维的红外光谱中同时出现了PVDF的α晶型和β晶型特征峰以及角蛋白的酰胺带吸收峰,证明角蛋白被成功引入到PVDF纳米纤维中。加入角蛋白使复合膜的断裂应力从1.899 MPa减小到0.976 MPa,但角蛋白含量的增加使复合膜结构变紧凑,PFK-30纳米纤维的断裂应力又恢复到1.815 MPa。PVDF/角蛋白纳米纤维的初始表面电势和电荷稳定性均随角蛋白含量的增大而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但疏水性不受影响。其中PFK-30纳米纤维表面具有-4.93 k V的最高初始电势和最佳的电荷稳定性。基于纤维结构和驻极性能的双重影响,角蛋白提高了纳米纤维膜的过滤效率,PFK-30纳米纤维对PM0.3的去除效率高达99.731%,压降仅为127 Pa,品质因子达到最大值(0.04662 Pa-1)。此外,可通过调整过滤材料的基重和空气流速来实现不同的过滤应用。(4)采用浸渍法使三防整理剂附着到克重为8.64 g/m~2的PFK-30纳米纤维表面,以提高拒水拒油性。结果表明,随着整理液浓度增大,PFK-30纳米纤维直径增大,孔径减小。PFK-30纳米纤维经整理后由亲油性变为拒油性,拒水性无明显变化。由于水分子可作为运输电荷的载体,整理后的PFK-30纳米纤维膜表面电势显著减小。驻极性能的降低使PFK-30纳米纤维膜的过滤效率下降,但随着整理液浓度增大,孔径减小导致过滤效率逐步提高,阻力压降也线性递增。考虑到原料的成本,选用10 g/L的整理液处理PFK-30纳米纤维膜,整理后纤维膜具有较强的拒水拒油性,且过滤效率达98.464%,阻力压降仅为208 Pa。
其他文献
漏电断路器是一种重要的漏电故障保护电器,在防止漏电事故发生、保护用电人身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电磁式漏电断路器无需辅助电源,在线路发生断相等故障后漏电保护特性不变,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重要场合。但电磁式漏电断路器对生产工艺要求很高,剩余电流互感器铁心材料特性分散性会引起漏电保护特性不稳定,导致批量生产较为困难。因此,本文针对电磁式漏电断路器漏电保护特性不稳定问题开展研究,揭
日本是世界上观光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之一,在人多地少以及农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其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在阐述日本观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指出贵州省发展观光农业应充分结合自身地理优势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贵州省观光农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深度学习技术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被应用于医学、药学等多个领域。聚焦深度学习在创新药物发现中的发展和应用,对深度学习被用于蛋白结构预测、药物靶标预测、药物-靶标相互作用预测、药物合成路线设计、从头药物分子设计以及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ADMET)预测等代表性案例进行详细综述,同时总结了现有方法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思路,以期为深度学习辅助药物发现相关方法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借鉴与思考。
目的 研究白芍配方颗粒生产过程中质量标志物的量值传递规律,优化其制备工艺。方法 通过白芍质量标志物含量及转移率,分析生产过程中量值传递关系,寻找关键影响因素;并以出膏率、质量标志物的含量为考察指标,优化工艺关键参数。结果 浓缩和制粒两个过程中,6种成分含量无显著变化,转移率相对较高;提取过程中,与饮片相比,氧化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芍药苷、没食子酰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的含量分别下降44.00%、24
针对注塑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工艺参数过多、难以选择合适参数提高产品质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Taguchi试验设计和响应面法相结合的新型注塑模工艺参数优化筛选方法。以对合针槽为研究对象,选取模具温度、熔体温度、注射压力、填充时间、保压压力、保压时间、冷却时间为试验变量,产品质量以翘曲变形量和体积收缩率为响应变量,采用模糊映射法对响应变量进行综合评判,得到总评分,通过Taguchi试验筛选出对总评分
必须要承认的是,“启蒙”既是中国现当代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同时也是西方哲学中不断被探讨的主题。而莫言作为当代中国重要作家,其作品受到了中西方双重思想的双重影响,与启蒙有着斩不断的联系。本文意图通过对莫言作品的细读,展现启蒙在莫言小说中的多重向度。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是对中西方语境下启蒙概念的梳理,通过对启蒙概念的梳理,我们发现,中西方启蒙概念其实是有所区别的。此时便面临着我们如何界定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数字化智能制造成为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基于数字孪生理论基础结合机器人通讯技术,设计出一套智能生产线机器人装配系统,以期解决传统制造生产线信息反馈不及时、人工劳动强度大以及加工制造效率低等弊端,主要开展了数字孪生技术虚实互控方法分析、Demo3D三维虚拟模型构建、惰轮装配生产线与通信系统设计和惰轮装配生产线的孪生实现等工作。由数字孪生国内外研究
现代化中医医院在功能上不仅承担着普通医院治病救人的责任,还承担着中医药文化传播及传承的责任,合理的建筑及室内设计能够提升医院文化软实力,也能够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优良载体。文章以近期两个中医医院项目案例作为切入点,分析中医医院建筑室内设计中的文化打造及新中式风格运用。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集成电路逐渐向着高性能、微体积方面发展,表面贴装技术(SMT)作为封装集成电路的关键技术,其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决定着电子产品的封装质量。为了提高表面贴装生产线的智能化程度,实现连续自动化生产,本文针对表面贴装生产线中贴装工艺、原料取放、工件装配问题,提出了基于多自由度协作机器人的视觉取放和视觉引导装配的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贴片机贴偏问题,提出基于磁铁吸附
乡村振兴背景下亮点工程的形成与存续意味着国家下乡财政资源的配置错位与使用低效。基于多层级治理理论构建包括中央政府、县级政府、乡镇政府与村级组织在内的研究框架分析乡村振兴过程中“制造亮点”的多层级逻辑。通过桥镇的个案研究发现:在亮点形成阶段,中央政府的“粗线规划”逻辑向地方政府释放出示范点打造的政治压力,县级政府分派示范点打造指标并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的“行政动员”逻辑进一步放大了这一压力,乡镇政府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