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状含盐黄土冻融过程渗透特性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b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具有多孔性、崩解性,当水在土中渗流时会产生渗透力作用,使得土体强度降低、变形增加。位于季节性冻土区的黄土边坡,黄土体还会受到冻融与盐蚀的作用,使得土体变形更甚,甚至引发滑坡等自然灾害。因此渗透性是黄土重要的工程力学性质之一。冻融作用导致含盐黄土渗透特性变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且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从细观及宏观两方面入手,通过开展室内核磁共振试验及三轴渗透试验,来揭示原状含盐黄土冻融过程下的渗透特性变化机理。细观方面,本文以西安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核磁共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土体孔隙率随冻融次数的增加逐渐变大,且增大幅度逐渐变小,呈指数型增长;孔隙率随含盐量的增加逐渐变大,且增大幅度逐渐升高。土体在经历10次冻融循环之后,其内部孔径仍以0.01~0.1μm及0.1~10μm为主,两者体积之和约占总孔隙体积的70%。前两次冻融循环使土体的分形维数暂时降低;随着冻融循环的进行,分形维数开始增大,且增大幅度逐渐变小。宏观方面,本文以西安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表观分析及三轴渗透试验。表观分析表明:土体表面裂隙率随冻融次数及含盐量变化的规律同孔隙率的变化规律相同。三轴渗透试验结果表明:土体的渗透系数随冻融次数的增加逐渐变大,且增大幅度逐渐变小,呈指数型增长,与孔隙率的变化规律相同;随围压的增加逐渐变小,且减小幅度逐渐降低,呈指数型下降。若土体未经过冻融循环,其渗透系数随含盐量的增加有变小的趋势;若经历过冻融循环,其渗透系数随着含盐量的增加逐渐变大,且增大幅度逐渐升高,与孔隙率的变化规律相同。最后,本文基于渗透试验的基本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对原状含盐黄土冻融过程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预测,经检验发现其预测精度较好。
其他文献
长期暴露于大气腐蚀环境中的钢结构极易遭受锈蚀损伤,导致构件承载性能劣化,严重影响结构的后续服役性能与可靠性,甚至引发安全事故。钢结构腐蚀受材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随机特征,本文采用概率的方法对腐蚀损失量随机性、非均匀锈蚀程度随机性及腐蚀形貌随机性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锈蚀钢梁受弯承载力概率模型,从而为既有锈蚀钢结构可靠性分析提供理论支持。论文开展的具体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我国商业保理萌芽相对较晚,成长在这个互联网生态活跃的时代对传统的商业保理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2012年商务部开始同意在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开展商业保理试点以来,我国商业保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线下到线上,从混乱逐渐规范等一系列过程,尤其是近两年,商业保理与P2P类型互联网平台不规范的合作导致了一系列暴雷事件引起了各部门重视。2019年10月30日银保监发布商业保理的监管新规,提出要整治商
高纯铸造生铁主要用于高端铸件生产。我国生产高纯铸造生铁以精料法工艺为主,氧化法工艺在国内尚未普及。由于精料法工艺原料资源的限制,采用氧化法工艺生产高纯铸造生铁是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其中高炉冶炼+铁水“三脱”(脱[S]、脱[Si]、脱[P])工艺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对此工艺的研究,对提升高纯铸造生铁冶炼工艺水平,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及其可持续供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企业其现行高炉冶炼工艺进行了分析,
地铁工程是重要的交通生命线和战备人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阪神地震后其抗震性能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一般情况下,有柱地铁车站的通透性较差,因此,无柱大跨地铁车站的研究和应用已越来越成为发展趋势。本文以南宁市轨道交通5号线那洪-金桥客运站作为工程背景,通过模型结构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无柱大跨地铁车站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相似理论,以南宁市轨道交通5号
钢-混凝土组合梁具有抗弯承载力高、变形能力好、弹性刚度大和截面高度小等优点。预制空心板具有自重轻、种类多和施工快等优点。结合钢-混凝土组合梁和空心板的特点,本文提出了装配整体式大跨度钢-预制空心板组合梁,既具有传统组合梁的优点,还适用于大跨度结构。针对装配整体式大跨度钢-预制空心板组合梁,以跨度(6m和8.4m)、抗剪连接程度(100%、60%和30%)、叠合层厚度(60mm和20mm)、有效翼缘
氟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种元素,同时也是人体内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体内氟缺乏或过量均对人体健康不利。铜、锌、铬、铁等重金属元素在人体内的存在均是微量的,它们在人体内的含量虽然不多,但与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它们的摄入过量、不足或不平衡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体生理异常,严重时会产生疾病。因此地下水中氟与重金属的含量对饮用水的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诱导结晶法同步去除地下水中的氟与锌、铬、铜等重金属元
疲劳荷载作用下,钢结构损伤逐渐积累,在钢材表面或内部常出现疲劳裂纹。疲劳裂纹的出现,使构件内力重分布,降低了构件和整个结构的承载和变形能力。对于已产生疲劳裂纹的钢结构,采用合理的裂纹修复方法,可以将已裂结构的承载能力恢复到原有水平,这既节约了资源,又简化了施工工艺。冷喷涂作为一项新技术,主要用于增材制造、裂纹修复、防腐耐磨等领域。本文以冷喷涂为技术手段,钢材低周疲劳裂纹扩展性能为研究目的,进行了一
纤维增强聚合物(Fiber Reinforced Polymer,以下简称FRP)管约束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以下简称UHPC)结构是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具有优越性能的新型组合结构形式.纤维增强超高性能混凝土由于自身组分和内部结构的特殊性,受压时横向变形性能较好,因此FRP约束UHPC柱可显著改善其变形性能和强度等。本文首先进行了UHPC配合
混凝土是建筑结构中最为常见的材料,主要由骨料及水泥砂浆组成,两种材料存在较大差异,在其交界处存在界面过渡区,该区域对混凝土的宏观力学性能有着显著影响。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了对界面过渡区性能的研究,但尚未得出统一的界面过渡区特性测试方法,也未能将建立起界面过渡区特性与混凝土宏观性能的联系。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多种细微观试验方法进行结合,对不同水灰比对界面过渡区的微观形貌及细观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
民间传统信仰作为我国宗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内被作为“封建迷信”而受到严重的批判,直至最近十几年间,民间传统信仰的研究才成为比较热门的选题之一。山西晋东南地区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而孕育出多个神话故事,这些神话传说逐渐演变为基础民众的信仰,成为我国宗教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民间信仰建筑作为民间信仰文化的物质载体,不仅能够反映了当地建筑的地域性特征,还承载着当地民众的民俗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