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民国时期第二大出版企业,从1914年起,中华书局开始涉足文学书籍出版事业,至1949年,共出版文学书籍668种。其中,翻译文学书籍225种,文学创作书籍339种,翻译、创作合集8种,文学理论书籍96种。不管是从出版数量和出版规模来看,还是从出版质量和出版影响来看,都不容小视,为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中华书局的文学书籍出版受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大事件影响颇深,以这两大事件为界,可分为探索期(1914—1918)、发展期(1919—1937)、衰退期(1938—1949)三个历史时期。就翻译文学书籍和文学创作书籍而言,探索期以旧派文人创作和翻译的文言体小说为主。至发展期,新文学作品才开始出现,翻译文学书籍中以白话文翻译的名家名作亦数量增加。衰退期受抗战影响,文学书籍出版数量大幅下降,1942年跌至低谷。翻译文学书籍中也不再出现日本文学作品,与之相对的是,涌现了不少抗战题材的译作和创作。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学理论书籍数量虽然不多,也存在个别年份无文学理论书籍出版的情况,但出版书籍质量较高,不乏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理论经典。中华书局出版方面的计划由总经理和编辑所长主持,因此陆费逵和舒新城的出版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华书局的文学书籍出版方向。陆费逵主张兼采中西,折衷新旧,而舒新城则在陆费逵的基础之上,更加重视新文学出版。因而翻译文学书籍出版一直是中华书局文学书籍出版的重镇,所出书籍有不少堪称“翻译经典”,且不乏颇具开创性意义的译本。同时,旧派文人所创作和翻译的文言体小说在探索期几乎一枝独秀。早期新文学书籍出版的不景气,自舒新城担任中华书局编辑所长之后大为改观。在他和书局同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华书局与田汉、徐志摩、李劫人、梁实秋、钱歌川等众多新文学作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不仅出版了诸多新文学作品,而且借助中华书局这个有利平台,不少之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文学书籍得以被广泛传播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