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回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结局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gh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颅内静脉回流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结局目的:明确颅内静脉整体回流状态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再灌注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09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行头颅多模式CT且接受再灌注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四维CT血管成像(4D-CTA)评估蝶顶窦、大脑中浅静脉、Labbé静脉、Trolard静脉、丘纹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充盈情况并获得颅内静脉显影评分(CVS)。ECASS II标准评估出血转化;3月改良Rankin评分>2为预后不良。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VS和出血转化、预后不良和死亡的相关性。结果:纳入696例患者。CVS为2(0-5)分。263(37.8%)例发生出血转化,319(45.8%)例预后不良,76(10.9%)例死亡。CVS预测出血转化、预后不良、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5、0.683、0.723(p均<0.001)。CVS≥1,≥3,≥6分别与出血转化(82.9%vs 52.2%,OR=1.867,95%CI=1.179-2.955,p=0.008)、预后不良(60.8%vs 31.3%,OR=1.602,95%CI=1.057-2.427,p=0.026)和死亡(26.8%vs 6.6%,OR=2.323,95%CI=1.223-4.214,p=0.010)独立相关。结论:颅内静脉回流障碍增加再灌注治疗后出血转化和预后不良风险,颅内静脉显影评分可用于预测再灌注治疗结局。第二部分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患者颅内静脉回流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探究接受再灌注治疗的AIS患者组织灌注状态与颅内静脉回流障碍的相互作用,明确CVS和血脑屏障通透性(BBBP)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09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行头颅多模式CT且接受再灌注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低灌注定义为达峰时间(Tmax)>6秒,再灌注率≥70%定义为再灌注。Wardlaw水肿分级≥5分定义为恶性水肿;半暗带损失率定义为(24小时梗死体积-基线缺血核心区体积)/(基线低灌注体积-基线缺血核心区体积);相对通透性表面积乘积(r PS)反映BBBP,分别对患侧低灌注区、患侧非低灌注区、健侧低灌注镜像区、健侧非低灌注镜像区4个感兴趣区(ROI)测定基线及再灌注治疗后24小时rPS。结果:纳入490例患者,332(67.8%)例达到再灌注。再灌注组和非再灌注组的CVS无显著性差异[3(1-5)vs 3(1-6),p=0.10]。再灌注患者中CVS与恶性水肿(OR=1.305,95%CI=1.087-1.567,p=0.004)相关;非再灌注患者中CVS与半暗带损失率相关(ρ=0.256,p=0.001)。BBBP的分析发现CVS与基线ln(患侧低灌注区r PS)独立相关(B=0.083,95%CI=0.034-0.131,p=0.001),与再灌注治疗后24小时的患侧低灌注区r PS(ρ=0.700,p<0.001)、患侧非低灌注区r PS(ρ=0.411,p=0.021)、健侧低灌注镜像区r PS(ρ=0.465,p=0.029)显著相关。结论:接受再灌注治疗的AIS患者颅内静脉回流障碍影响不同再灌注状态下的组织结局,与恶性水肿和半暗带损失有关,并参与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破坏。第三部分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患者颅内静脉回流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目的:旨在探究AIS再灌注治疗患者颅内静脉回流障碍的基线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09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行头颅多模式CT且接受再灌注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在4D-CTA上评估CVS,并行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患者区域性软脑膜侧枝(r LMC-M)评分。视神经鞘直径(ONSD)反映颅内压。Logistic回归分析CVS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638例患者。CVS与基线ASPECTS(OR=0.504,95%CI=0.427-0.596,p<0.001)、心房颤动病史(OR=1.877,95%CI=1.256-2.805,p=0.002)、基线ln(D-二聚体)(OR=1.366,95%CI=1.077-1.732,p=0.010)独立相关,而与ONSD无显著性相关(p=0.163)。基线r LMC-M与CVS显著相关(OR=0.816,95%CI=0.754-0.882,p<0.001)。结论:接受再灌注治疗的AIS患者组织缺血、高凝状态及侧枝循环差可能参与颅内静脉回流障碍。
其他文献
DNA的精确复制保障了遗传信息的维持和传递,然而,DNA复制过程持续受到来自细胞内外的复制压力,若没有保护性的压力应答机制,则会导致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和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在高等真核生物中,复制叉翻转是细胞应对复制压力的保护机制之一。在复制叉翻转过程中,正常的三向复制叉结构会被重塑成Holliday junction结构。有趣的是,我们在电镜下观察到翻转复制叉的翻转臂长度可达数千碱基对,表明复制叉
光计算是以光为信息载体并利用光在传播中的变化来实现信息处理的运算体系。由于其超快的处理速度以及极低的能耗和产热,光计算吸引了大批研究者的兴趣。空间光场模拟运算以光束波前的空间分布为信息载体,具有常规电子运算所不具备的并行性。传统的空间光模拟运算大多使用基于傅里叶光学的4f系统,依赖于具有宏观尺寸的透镜、滤波器等元件。而近年来微纳光学与制备工艺的快速发展,使利用波长甚至亚波长尺度下的器件实现空间模拟
核酶是一类具有催化活性的非编码RNA分子,在细胞内参与多种重要的生命活动,包括t RNA加工、内含子剪切、蛋白质合成等。根据催化机制不同,核酶可被分为两类:金属依赖型核酶和自剪切型核酶。已有研究表明,自剪切型核酶一般采用广义酸碱催化机制进行位点特异性的自剪切。目前,已发现的自剪切型核酶一共有十类,hammerhead、HDV、VS、hairpin、glm S、twister、pistol、twis
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JPEG图像复原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诸多掣肘,如多尺度学习模型存在的模型臃肿及复原纹理不自然等问题,双域学习模型难以解决彩色图像复原及动态图像压缩质量复原等问题,以及深度模型所带来的模型参数量过大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分别从感受野模型,双域学习模型,模型压缩等方面对基深度学习的彩色JPEG图像复原算法展开了深入研究:第一,针对多尺度学习模型存在的模
帧插值算法是视频增强领域的核心技术,其主要任务是利用视频相邻帧的图像信息预测出中间帧。帧插值技术既可以用于帧率提升、慢动作视频等直接应用,也可以作为基础核心技术用于视频超分辨率、视频编解码等领域,其关键点在于如何准确地提取运动信息。基于显式运动匹配的帧插值算法在过去得到最为广泛的研究,但是这种方法容易受到诸如遮挡、光照变化、运动模糊等实际因素的干扰。虽然过去近二十年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述问题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基于人脸的身份认证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虽然目前的人脸识别技术能够应对不同情况下的检测,但是依然难以区分摄像头前的人脸是真人的还是照片或者视频。因此,兼顾实用性和可靠性的人脸活体检测技术是人脸认证系统的广泛应用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现有的算法虽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检测效果,但是仍然面临诸多难题,如现有方法易受光照的影响;传统的算法以人脸区域作为输入,损失了图像上下文
在空间域光学模拟计算中,信息加载在空间光场的波前上,并利用光场的空间干涉过程来实现信息处理和计算功能。由于充分利用了光场空间干涉过程的并行性,空间域光学模拟计算器件和系统相比于电子器件和系统来说具有速度快、功耗低、带宽大、可扩展性好等优势,可用于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系列实际的计算任务。例如,光学空间微分器有望用于实时、大通量的图像处理;空间域光学伊辛机适用于解决计算科学中的组合优化问题。本文研究了用
大脑控制着人体与外界环境的信息交互及认知活动,掌管着感知、思维、记忆等高级活动。对大脑组织功能的探索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与挑战。传统研究方法通常使用间接手段观测大脑的活动状态,并且依赖血液动力学响应函数等模型假设或其他数学、统计学假设进行分析研究,对大脑响应过程的研究仍存在局限性;此外,大脑神经元数量众多,扫描采集数据量巨大,常依赖感兴趣脑区、数据降采样等方法缩小数据规模,在全脑尺度对大脑响应活动进
透射电子显微镜三维重构方法已经成为研究材料微观组织结构间交互作用等挑战性课题的重要工具,为了进一步推进三维重构方法的广泛应用,需要设计新的实验设备,突破其理论和实践瓶颈。本文工作中,作者自主研发了应用于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四自由度原位纳米操纵系统(简称为X-Nano系统),设计并制造了微型压电纳米操纵器,实现三向平移及旋转自由度的稳定、精确操纵,从多个方面提高了三维重构的效率和质量。此外,XNano系
视觉平面姿态跟踪旨在时序上连续估计目标平面在空间中的姿态,是许多计算机视觉高层应用的基础核心。近些年,随着高速摄像机的发展和硬件计算能力的提升,基于区域的姿态跟踪算法渐渐成为相机姿态估计以及视觉SLAM中的主流工具。然而,大多数现有系统仍然需要在特定环境与场景下才能发挥良好性能,复杂环境下准确、鲁棒、高效的平面姿态跟踪依旧充满挑战。一方面,现实生活中复杂多变的外界干扰,如光照变化等,严重制约了这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