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库里泡是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西北角的天然湖泊,它作为湿地的一种,对维持当地生态平衡,调节小气侯,促进经济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78年长山热电厂开始利用库里泡作为冷却水源和排水区,出现了部分水域增温,水生物组成和数量变化明显等现象,本文根据根据观测和实验从机械损伤和高温冲击的方面,研究长山热电厂取排水对浮游生物的影响,以及卷载效应(或称卷吸效应)对浮游生物的伤害损伤率及受损后的恢复速度。在2006年5月,2006年7月,2006年9月,2007月1月,共四次对库里泡水体进行野外监测采样。为了研究的全面准确,对库里泡的温度、流速进行了测定,并绘制流速图,根据等速线布设样站,对其浮游生物(饵料生物)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鉴定和统计,并分析流速同生物量的关系。根据试验数据,分两种方法(种类损失率、数量生物量损失率)计算长山热电厂取排水对库里泡水体浮游生物的损失情况,并同时进行损伤恢复速度试验。其试验结果如下:(1)受长山热电厂取排水影响,库里泡流速情况与自然水体不同,形成由风生流和循环水流综合而成的流速场(主要由排水动量所制约)。各季由于发电量不同,造成冷却水排放速度、排放量的改变,流速也随之变化,但综合来看,其流速场的分布情况基本保持稳定,根据测定数据流速范围为0.019~0.18m/s,其中排水口流速最大,全年平均达到1.72m/s。(2)调查生物量结果表明:在浮游植物方面,硅藻门比82年多10余种,但是蓝藻门、绿藻门、裸藻门等优秀饵料藻类在种类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降低。尤其是在5月采样中,绿藻门下降14种。蓝藻门中的微囊藻为优势种。在浮游动物方面,与82年调查相比浮游动物种数减少了近80种,其中原生动物减少的最多达到50种左右,其次为轮虫、枝角类,但是桡足类增加了5种。除轮虫外,浮游动物生物量各季节均低于80年代同季节的生物量。处理数据得到的生物量随着样站变化的曲线,由于试验都是按照流速的大小进行布设站点,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随着速度变化而得到的曲线。从曲线中我们可以看出,浮游生物的数量、质量有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3)根据种类数量比法、质量生物量比法计算浮游生物的损伤率情况,发现浮游动物的损伤率远大于浮游植物。这一结果与生物自身形态结构有关,浮游动物尤其是枝角桡足类体积较大,受卷载效应的损伤较大。被热电厂卷载的浮游植物,易受损伤种类主要蓝藻门、绿藻门中体形较大、结构易被破坏的微囊藻、平列藻、盘星藻等,受损率范围为17.9%~26.9%。浮游动物的数量损伤率范围为67.7%~75.5%。受损伤最严重的类群是桡足类,其易受损伤类型主要是体形较大的英勇剑水蚤、直刺北镖水蚤等。(4)受损伤浮游生物恢复速度试验结果来看,根据恢复曲线,受损浮游藻类恢复到受损前的水平需48小时;受损动物恢复时间最快的是原生动物,大约在36~48小时左右。在试验的72小时里,枝角类数量恢复到原来的4/5,完全恢复时间约为80~90小时;桡足类恢复到原来数量的1/3,完全恢复时间约为160~180小时。轮虫的恢复速度相对稳定,基本在试验的天数内能够恢复到原来数量,按曲线估计,恢复时间在60~84小时左右。但是无论是浮游动物还是浮游植物,都不可能无上限增长,在达到试验环境的承载极限后,会趋于稳定,甚至下降趋势。但在本次试验所进行的时间空间内,可以看作持续呈指数增长。长山热电厂利用库里泡水体作为冷却池,用水量为夏季15.48m3/s,冬季10.86m3/s。根据五月、七月、九月、一月四次野外勘测结果,计算可知:夏季循环全湖水周期为343小时,约14天;冬季循环全湖水周期为489小时,约为20天。由于冷却水不可能在全湖范围内取用,只有约25%~35%的湖水加入冷却循环,据此折算,夏季循环一次的周期约为3~5天,冬季为5~7天。参考浮游动物的恢复速度试验的结果可知,藻类、原生动物这样的恢复速度较快的浮游生物其卷载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弱;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由于卷载周期相对较短,生物量基本还未恢复到原有水平,就会再次进入下次循环中,这样全年长期循环往复,其卷载效应的影响较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