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切变线降水的微物理特征分析及播撒效应的数值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dsu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机载PMS云粒子探测系统,对2004年7月1日影响吉林省的一次切变线降水过程进行了探测飞行,同时,配合卫星、雷达、地面雨量等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的微物理结构、降水机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获得切变线降水云系的微物理结构特征和自然降水形成的物理机制。 结果如下:此次切变线降水云系主要由高层云、雨层云、碎云构成,高层云和雨层云中间夹有1100米左右的干层;三类云中平均云滴浓度、平均云滴直径各不相同;云水含量随高度分布不均匀,云的不同部位云水含量起伏较大;分别用四种函数对FSSP、2D-C、2DP探头的粒子谱进行了拟合;对三个探头的粒子谱(每300m高度取一个平均谱)进行了分析,其中利用负指数式N(D)=N0Exp(-入D)对粒子谱进行拟合,对拟合特征参数N0、入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可知,对于FSSP探头观测的云粒子谱(直径2-47μm),利用多阶Г函数进行拟合,拟合效果是最好的;对于2D-C探头观测的云粒子谱(直径25-800μm),利用多阶Г函数进行拟合,拟合效果相对来还是比较好的,其中在融化层附近拟合相对较差;对于2D-P探头观测的云粒子谱(直径200-6400μm),利用多阶Г函数进行拟合,拟合效果是最好的。利用二阶Г函数拟合在高层云中的效果较好,但在雨层云中的效果相对较差;本次探测的降水云系符合Bergeron提出的催化云—供水云相互作用导致降水的概念。根据云图及其他探测资料综合分析,冰晶主要产生于高层云上部或卷层云的冰晶播撒,供水云为高层云中下部和雨层云。 利用三维积层混合云人工增雨数值模式对人工增雨引晶催化后的各种微物理量变化及催化效应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1.播撒液态CO2后影响了云的动力框架结构;2.播撒液态CO2引起了云中各种微物理量的变化即播撒后云中最大云水含量明显减小,最大雨水含量、云粒子浓度、云冰含水量、雪粒子含水量显著增大,从而有利于地面降水的增加;并结合雷达、地面雨量资料对播撒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播撒后雷达回波增强、雨量增大。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1958-2002 年的NCEP/NCAR 再分析资料、1951-2000 年中国687 站24h 降水量资料,及1979-2004 年CMAP 降水资料,通过动力诊断分析与时空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了北太平
本文选取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顺德六个城市作为这三大都市区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代表,将位于郊区的佛山机场和惠州机场作为参考背景点,主要采用对比分析和小波分析
为了适应野外取样现场称量和实时数据处理分析需要,研究设计了一套智能高精度电子质量测定和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精度高(称量范围为0~500g,精度为0.001g),体积小,便于携带,能
本文使用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及内蒙西部)155个测站1961~2003年月降水资料及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空中水汽输送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运用Mann-Kenda
  本文分析我国北方地区云方北纬35°N以北333个站42年逐日地面观测总云量、低云量、降水量及温度资料,并依据有关文献中对我国北方地域进行区划,分析了我国北方地区42年来
介绍了BESIII数据获取系统中智能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该系统能够对BESIII数据获取系统的事例率以及直方图参数进行实时分析,自动诊断错误,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报告值班人员
本文通过对运城市历年小麦品种的使用演变、小麦苗情、土壤墒情、小麦生理发育及气候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2010年运城市小麦遭受冻害的原因,对今后如何减轻小麦冻害提出了相应
本文根据2004年1-4月在广州中山大学、清远银盏林场和南沙开发区得到的空气污染物浓度和气象资料,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
研究太阳总辐射的参数化方法,对于改进地表辐射平衡的计算精度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地表辐射平衡研究都是以旬月平均为基础,利用日射站辐射平衡资料分析并建立辐射平衡旬月平均的
云中液态水含量一直是多种学科和业务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量,尤其是在人工影响天气领域,云中云水含量及过冷水条件是决定可播性的先决条件。2001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