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牌视野下的旧城空间形态演变解读——以厦港地区为例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c_0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地看,城市的形成与演变无法归于某个单一的目的或原因。旧城区具有一次性规划建设的新城区所不具备的历史厚度、文化的复杂性。不幸的是,各地轰轰烈烈登场的旧城改造运动直接宣判旧城的死刑,不断地抹去街巷空间的肌理和城市记忆。厦港地区是厦门岛上人类文明和渔业起源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厦门旧城空间形态的典型代表。多层的历史累积赋予厦港深刻的文化厚度,同时也赋予了其形态的复杂性及发展演变的非正规性。随着城市开发的推进,目前厦港地区正面临着大规模的改造,因此对其研究是一个现实需要的课题。  传统的城市形态学分析方法依赖于空间样本的清晰性和独特性,擅长处理那些个性鲜明、格局清晰的街区,对于那些自发成长的、形态混杂而模糊的街区,其有效率则大大降低。我国城市的旧城区都是多元复合的“杂种”,其最大特征就是相互缠绕、难以剥离的“混杂”。如何透过混杂的表象还原形态构成的真实,还是一个有待破解的课题。  门牌是城市里每一幢房子的“身份证”,与城市发展相随,容纳了城市街道的一切变化,是城市历史的物化符号。本研究尝试以“门牌”为切入点,通过总结厦港地区门牌命名和编号的特点,试图寻求门牌与街巷空间形态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此把握旧城城市形态的特征与变化规则,进而追踪空间背后的社会逻辑。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用地布局、街道街巷、地块划分、建筑肌理等城市形态学要素,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总结分析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的规律,以期对未来厦港地区的改造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为了缓解当时住房紧缺的矛盾,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国家建设了大批经济适用型住宅楼。时至今日,20多年过去了,虽然这类住宅主体
城市的产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发展变化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在社会进步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兼顾现代化与城市保护,是当代城市先进性的评价标准。目前,在中国非
学位
在过去30余年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对历史风貌的研究更多是围绕“文物、街区、古镇、古村”的保护,而现在,人们清醒地看到众多的小城镇受到城市边缘化、乡村城市化的辐射影响,尚
21世纪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步入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在数量和规模上的不断扩大,会对占大学建筑比重最大的公共教学楼产生全方位、多方面的影响。面对大学教学建筑
大型运动会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一直是我国体育界、建筑界、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经营管理部门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型运动会体育场馆的建设投资大,标准高,建成后大多会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其转型期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社会转型,即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城市社会转型;第二是经济
铜殿是中国建筑历史上较为独特的一类建筑。铜作为建筑材料,在人类历史上多有运用。在我国古代以木构建筑为主体的历史发展中,从商周时期使用铜连接构件为开始,铜建筑构件也不间
现代主义运动是二十世纪建筑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极具影响力的建筑设计的革新,而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又是现代主义运动的集中体现,通过对CIAM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时代背景的
运河复兴,承托着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期望。人、城、河的和谐共处,是世界所有逐水居民的共同心愿。中国大运河,作为举世瞩目的文化线路,作为城市记忆和市民情感的容器,肩负着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文明的发展,文物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开展旅游是文物资源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文物旅游对当地居民收入提岛、进而脱贫致富起了巨大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