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酶和血小板膜受体基因多态性致氯吡格雷疗效差异的实验室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2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检测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反应性不同的患者的色素酶P450的CYP2C19*2(681G>A)和血小板膜受体P2Y12(1622A>G)基因突变携带率并探讨其临床影响因素。2.研究氯吡格雷治疗患者CYP2C19和P2Y热点突变导致血小板因药物耐受而出现高反应性的效应关系,探索检出突变相关功能改变的临床适用方法。3.通过光学免疫比浊法(light transmission aggregometry,LTA)、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TEG)、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odilator-stimulated phosphoprotein,VASP)和血小板表面活性标志物CD62P四种血小板功能实验室监测方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并判断各种方法的氯吡格雷抵抗的检出率和相关性。  方法:1.TEG检测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手术患者的ADP抑制率,根据抑制率分组,检测患者的血液、生化、凝血常规及生理、病理指标。提取患者全血基因组DNA,通过焦磷酸测序方法检测色素酶P450的CYP2C19*2(681G>A)和血小板膜受体P2Y1(1622A>G)基因突变的携带率,分析氯吡格雷抵抗与基因突变及其它临床因素的关系。2.104例曾接受常规抗血小板治疗,且行PCI术前服用负荷剂量(300 mg/d)氯吡格雷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AD)}患者,在术后12~24 h内测定血小板功能,通过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CD62p和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odilator-stimulated phosphoprotein,VASP);焦磷酸测序法测定中国人群药物代谢酶热点突变P450的CYP2C19*2(681G>A)、CYP2C19*3(636G>A)和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基因P2Y12(52G>T)、P2Y1(893C>T)4个位点基因多态性。以CYP2C19分型结果为依据分为野生组(*1/*1)、杂合突变组(*1/*2)、纯合突变组(*2/*2),结合其他3个位点突变情况,分析各组氯吡格雷作用下的血小板功能差异。3.选取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服用冠心病患者41例,分别采用LTA、TEG、VASP、CD62P四种方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统计分析探讨其相关性。  结果:1.氯吡格雷反应低下的患者的CYP2C19*2的基因突变携带率:TEG检测的34例反应无效组(n=22,64.71%),27例反应低下组(n=15,55.56%),43例反应正常组(n=21,48.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Y1(1622A>G)基因突变携带率:34例反应无效组(n=5,14.71%),27例反应低下组(n=8,29.63%),43例反应正常组(n=7,16.28%)。组间生化、血常规、凝血常规、TEG检测各参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理、病理指标在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野生组个体的血小板反应指数(PRI)(35.75±23.11%,n=45),杂合突变组(48.77±24.22%,n=47),纯合突变组(66.73±15.74%,n=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70,P<0.05);野生组CD62p水平为(9.38±11.16%,n=45),杂合组为(9.45±8.91%,n=47),纯合突变组为(10.87±8.31%,n=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87,P>0.05);在37例受试个体中未检出P2Y1(893C>T)位点突变,检出1例P2Y12(52G>T)位点突变。3.四种不同方法氯吡格雷抵抗的检出率不同,LTA(24.39%),VASP(39.02%),CD62P(14.63%),TEG(36.59%),VASP最为敏感,而CD62P检出率最低,各种方法间相关性较低。  结论:1.药代酶和血小板膜受体基因多态性是氯吡格雷反应低下的一个遗传因素,但研究结论缺乏一致性,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疗效差异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2.CYP2C19*2(681G>A)突变与氯吡格雷疗效降低密切相关,VASP检测的血小板反应指数(PRI)可有效反映其改变。3.临床上尚缺乏氯吡格雷抵抗检测的有效手段,不同血小板功能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氯吡格雷反应低下的检出率不一致。4.针对不同的患者应该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在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制定中起到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测定GST-π及8-OHdG在慢性胃炎组织、胃癌前病变及胃癌中的表达水平,研究二者在不同阶段胃组织中表达水平并分析其相互关系,为胃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同时为胃
背景和目的:  卵巢癌是妇科肿瘤中致死率最高的肿瘤。化疗耐药是卵巢癌治疗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发生耐药的机制十分复杂,其中,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在耐药
目的:  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观察血管生成素-1 ( angiopoietin-1, Ang-1 )对内毒素( lipopolysaccharide, LPS )诱导的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 Human pancreatic ductal epithelial c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a-ischemia brain damage,HIBD)时皮质和海马区神经细胞损伤的机制和黄芪对皮质和海马区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用新生大鼠建立新生儿H
目的:1.证明萜类化合物冬凌草甲素(Oridonin,Ori)和熊果酸(UsolicAcid,UA)可以抑制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株U266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2.进一步对冬凌草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