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场域之“压迫”与儿童的“他者化”生存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itengnihao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迫”一词的出现往往反映出人们内在主体性的自我觉醒,而“去压迫”根本上即是对人生命权利的呼唤。由于建立在权力(利)不合理分配所形成的不对等的关系之上、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主体与客体的根本对立,“压迫”问题便与场域、权力、权利的运作和演化有了不同层面的关联。它是强势者一方(即在权力、地位或势力上享有较大优势的人或群体)出于某种私己欲求或威权立场,在忽视、漠视甚至压制弱势者的尊严和发展权利的基础上,将后者置于被动、受控、异化之境遇中的一类行为。   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特有的性质、目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它在当前社会中的尴尬境遇以及它内部复杂的人员构成等都使得“压迫”问题在其中得以凸显。作为教育场域中的一种寄生现象,教育压迫体现的即是某种更为特殊的精神规训与压抑,是对教育本然追求的背离。那些实施压迫的主体不仅角色复杂,他们压迫的初衷和表现也复杂多样。这些压迫中,有的具有显性意义上的强制性特征,有的则隐藏“力”的作用,体现为放任和忽视,但都体现了压迫私己性、控制性、不对等性以及对人尊严和权利的忽视等特征。   教育压迫的形成,从本质上看,与场域自身运行的特征和规律有关,甚至直接导源于场域内“权力”本身的异化,进而某种意义上成为“场域”难以消除的顽疾;从现象中反观,则不仅缘于外在于压迫者们的制度、体制的逼迫,也源于潜藏在压迫者内心的欲望、梦想等希求满足的私己愿望;既源于传统文化赋予压迫者的威权地位和“牧羊人”角色,也缘于他们在生理、心理和人生经验上秉持的自我优越感。也正是体制、文化、制度上的缺陷和教育者们内在的自私情结等的相互作用和摩擦,一定意义上使得儿童成为被压迫者,缺失了自我的生命性特征,进而体现出“他者化”的人格倾向。   “他者化”与个体自我生命性的凸显相对立,体现的是一种被动、依赖、无助和奴化。这样的成长趋向本质上体现的是“生存”,而不是追求和凸显个人存在意义的“生活”。具有这种倾向的儿童,其生命的独特性和价值感往往被压迫性的教育所侵蚀。他们“围困”着自我,做事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由于道德“温情”的消磨以及工具意识的滋长,他们趋向于成为孤独而缺失特质的“沙粒”,甚至对机械式学习、生活样态持有麻木和满足的心态,畏惧“自由”的重获。   为消减教育中的压迫问题,真正意义上给儿童成长提供自由、主动、创造等较为健康、理智的教育氛围,对教育而言,就需要在明确儿童生命性的基础上,追求教育的生命本真。对教育者而言,则正确定位“权力”、“权威”、“尊严”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自身的角色由观念世界之“作为教育者的人”转向生活世界之“作为人的教育者”;协调他们与儿童之间的“角色关系”与“人格关系”。
其他文献
认知诊断是当前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研究热点,它侧重于测量被试在解题过程中的心理加工过程与心理品质,分析被试的知识掌握程度,从而为教育、心理的辅导工作提供详尽的参考。在
体育彩票是国家为了募集一部分社会资金用来支持体育事业发展而发行的一种证券。我国体育彩票从1994年开始发行,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发行量逐年攀升。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彩票收入
“撒叶儿嗬”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它以其丰富的民族特性和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影响着土家族人们的人生观
中国武术和印度瑜伽均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同为东方文明的产物,代表着东方文化的经典和浓缩。时至今日,正值推进全球非遗事业健康发展的新时期,相对多数其他民族传统文化
社会性别视角在国外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女性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流派,他们对性别都有自己精辟的论述。性别视角也渗透在社会中的各行各业。而在中国小学教师领域,
在知识转型和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初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中教师课堂失范行为不仅影响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影响着学校的管理,而且还影响学生个性
当前,为适应新形势下军队院校教育任务的调整与变化,对任职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已成为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军事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主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