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独感是指,当个体内心需求的社交关系质量和数量与其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社交关系质量和数量之间存在差异,尤其是社交关系质量存在差异时,个体被诱发出的一种不愉快心理体验。现代人群普遍存在孤独感,且孤独感的长期存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与多种情绪问题和社会问题存在紧密联系,如睡眠障碍、肥胖症、认知损伤以及抑郁症状的加强。个体的孤独感水平与其社会认知加工方式存在紧密联系,国外研究者通过行为、脑电以及核磁等研究方法,在社会认知加工领域对孤独感进行了许多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孤独感个体的主观情绪体验、注意机制以及信息加工策略等。其中,拒绝敏感性理论认为,对社交拒绝性信息更敏感的个体更容易察觉到社会交往中的拒绝性信息,并且更容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产生焦虑期待、注意偏向以及过度反应。也有研究者指出,个体的孤独感水平与其拒绝敏感性呈正相关。与低孤独感个体相比,高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更敏感,也更容易将那些模棱两可的社交信息理解为拒绝性信息。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孤独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理论辨析以及行为实验等方法,对孤独感的现状、成因、干预对策以及对社交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进行讨论;但对于高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过度反应的行为表现以及神经机制却少有研究进行探索。本研究从社会认知加工角度出发,主要考察高孤独感个体是否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存在拒绝敏感性(注意偏向/过度反应),并试图找出与其注意偏向、过度反应有关的脑电成分,为孤独感的研究提供启发和建议。
本研究重点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高孤独感个体是否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存在拒绝敏感性(注意偏向/过度反应)?二是如果高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存在拒绝敏感性(注意偏向/过度反应),那么其相关的脑电成分是什么?
本研究采用行为实验和ERP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考察高孤独感个体是否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存在拒绝敏感性(注意偏向/过度反应)。两个研究均采用情绪面孔图片来表征社交信息:厌恶面孔表征社交拒绝性信息,高兴面孔表征社交接纳性信息。研究一主要通过情绪面孔评价任务,要求被试对情绪面孔进行三个维度的评价:类别、面孔情绪强度、唤醒度。以此初步考察高孤独感个体是否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存在过度反应。研究一结果显示,高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存在过度反应,主要表现为:与低孤独感个体相比,高孤独感组对厌恶面孔的情绪强度评分更消极,感受到的情绪唤醒度也更高。研究二主要采用改进后的点探测范式(增加中性面孔对),首先验证前人对于高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的注意偏向,再通过事件相关电位的技术,考察高/低孤独感被试在面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和社交接纳性信息(高兴面孔)时,相关脑电成分(P100、P300)的表现是否存在差异。研究二行为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结果显示:与低孤独感个体相比,高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存在显著的注意偏向;与高孤独感组相比,低孤独感组表现出对社交接纳性信息(高兴面孔)的注意偏向。主要表现为,在对厌恶面孔的注意偏向分上,高孤独感组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在对高兴面孔的注意偏向分上,低孤独感组显著高于高孤独感组。进一步的ERP分析结果显示,与低孤独感组相比,高孤独感组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有显著的注意偏向;与高孤独感组相比,低孤独感组表现出对社交接纳性信息(高兴面孔)的注意偏向。主要表现为:在厌恶面孔诱发的P100成分平均波幅上,高孤独感组显著大于低孤独感组;在高兴面孔诱发的P100成分平均波幅上,低孤独感组显著大于高孤独感组。另外,高孤独感组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存在过度反应,主要表现为,对于厌恶面孔诱发的P300成分,高孤独感组在前额区、额区、中央区、顶区的平均波幅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高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存在拒绝敏感性,主要体现在高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和过度反应。本研究从实证的角度揭示了大学生孤独感现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另外,本研究对于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与过度反应的行为和脑电结果,也许可以从认知干预的角度,为孤独感的预防、预测和降低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研究者探索有效改善高孤独感个体人际交往模式的方法, 以期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生活, 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新的途径。
本研究重点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高孤独感个体是否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存在拒绝敏感性(注意偏向/过度反应)?二是如果高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存在拒绝敏感性(注意偏向/过度反应),那么其相关的脑电成分是什么?
本研究采用行为实验和ERP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考察高孤独感个体是否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存在拒绝敏感性(注意偏向/过度反应)。两个研究均采用情绪面孔图片来表征社交信息:厌恶面孔表征社交拒绝性信息,高兴面孔表征社交接纳性信息。研究一主要通过情绪面孔评价任务,要求被试对情绪面孔进行三个维度的评价:类别、面孔情绪强度、唤醒度。以此初步考察高孤独感个体是否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存在过度反应。研究一结果显示,高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存在过度反应,主要表现为:与低孤独感个体相比,高孤独感组对厌恶面孔的情绪强度评分更消极,感受到的情绪唤醒度也更高。研究二主要采用改进后的点探测范式(增加中性面孔对),首先验证前人对于高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的注意偏向,再通过事件相关电位的技术,考察高/低孤独感被试在面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和社交接纳性信息(高兴面孔)时,相关脑电成分(P100、P300)的表现是否存在差异。研究二行为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结果显示:与低孤独感个体相比,高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存在显著的注意偏向;与高孤独感组相比,低孤独感组表现出对社交接纳性信息(高兴面孔)的注意偏向。主要表现为,在对厌恶面孔的注意偏向分上,高孤独感组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在对高兴面孔的注意偏向分上,低孤独感组显著高于高孤独感组。进一步的ERP分析结果显示,与低孤独感组相比,高孤独感组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有显著的注意偏向;与高孤独感组相比,低孤独感组表现出对社交接纳性信息(高兴面孔)的注意偏向。主要表现为:在厌恶面孔诱发的P100成分平均波幅上,高孤独感组显著大于低孤独感组;在高兴面孔诱发的P100成分平均波幅上,低孤独感组显著大于高孤独感组。另外,高孤独感组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厌恶面孔)存在过度反应,主要表现为,对于厌恶面孔诱发的P300成分,高孤独感组在前额区、额区、中央区、顶区的平均波幅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高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存在拒绝敏感性,主要体现在高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和过度反应。本研究从实证的角度揭示了大学生孤独感现状,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另外,本研究对于孤独感个体对社交拒绝性信息的注意偏向与过度反应的行为和脑电结果,也许可以从认知干预的角度,为孤独感的预防、预测和降低提供重要依据,有助于研究者探索有效改善高孤独感个体人际交往模式的方法, 以期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生活, 为心理健康教育开拓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