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程度控水对大豆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来源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确干早胁迫对大豆的影响机理以及干旱胁迫补偿特征,为大豆生产中适时灌溉及抗旱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9-2020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基地进行,以大豆品种绥农26为试验材料,采用负压控水装置,设置3个控水时期分别为V1期、R1期、R5期;控水程度分别为CK正常供水、-5kp轻度胁迫(T1)、-10kp中度胁迫(T2)、-15kp重度胁迫(T3),系统研究了大豆生长发育、生理生化代谢、养分吸收、产量和品质对干旱复水补偿响应的规律及内在机制,为确立旱地大豆优质高产节水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随干旱程度的加重,大豆的株高和茎粗呈不断降低趋势。复水对株高具有促进作用,V1期中度干旱胁迫相比CK升高9.32%,R1期中度、重度干旱胁迫处理恢复至与CK无显著差异,V1期、R1期根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R1期、R5期重度干旱胁迫下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下降,而V1期轻度、中度干旱胁迫根系干物质积累分别提高了22.67%、4.00%。通过各时期比对发现R5期抗旱能力较弱,干旱胁迫降低干物质积累,复水后恢复能力较差,重度胁迫相比轻度胁迫恢复效果不明显。V1期轻度干旱胁迫对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分别提升了7.9%、16.4%、1.0%。R1期,干旱胁迫降低了Pn、Gs、Tr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且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重呈不断降低趋势,而复水后,轻度干旱胁迫下的Pn,Gs和Ci相比CK有所提升。干旱胁迫导致大豆植株的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清除过量的活性氧,缓解氧化损伤,但干旱胁迫程度过高抗氧化酶会呈现下降趋势,且各时期轻度干旱都具有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的效果。于V1、R1期,进行中度、重度干旱胁迫对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更大,R5期抗氧化酶活性在轻度和中度干旱胁迫下呈上升趋势,重度干旱胁迫下呈现下降趋势,且总体来说抗氧化酶活性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呈现叶>根>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在各时期轻度干旱胁迫时含量均上升,R5期重度干旱胁迫时下降。干旱胁迫导致大豆植株氮含量和积累量降低,对大豆氮素积累量影响最明显的干旱胁迫时期是R5期。V1期、R1期干旱胁迫导致叶片磷含量降低,根和茎的磷含量升高,而R5期磷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重呈现不断降低趋势。成熟期干旱胁迫导致籽粒中磷积累量降低。V1期干旱增加了各处理叶片钾含量,分别增加了3.60%、7.21%、4.50%,降低了根和茎的钾含量,而R1期、R5期钾含量随干旱胁迫程度加重呈现不断降低趋势。成熟期籽粒中干旱胁迫导致钾积累量降低。通过两年产量分析发现,-5kp(T1)轻度干旱对产量的提升效果最好,V1期进行控水,-5kp(T1)处理下单株粒重相比于CK显著提高了8.97%(2019),2020年提高5.00%。R1期进行控水,-5kp(T1)处理下单株粒重相比于CK有所提升,升高了2.87%(2019),而R5期控水产量下降明显。干旱胁迫导致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上升,脂肪含量有所降低。
其他文献
奶牛泌乳早期易发生代谢应激,此阶段满足奶牛的营养需求非常关键。维生素E(VE)有重要的抗氧化和增强免疫的作用。然而,由于VE亚临床缺乏无典型的临床症状,缺乏快速的检测方法,早期很难监测,在规模化牛场高产奶牛发生率可高达20%以上,正在成为危及奶牛健康的一种代谢病。为此,本研究采用非靶向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奶牛产后VE亚临床缺乏奶牛和健康奶牛的血清差异代谢物进行筛选,并用质谱多重反
奶牛乳腺炎是世界公认的奶牛三大疾病之一,长期以来对奶牛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位居各类疾病之首。大肠杆菌是最常见的引发乳腺炎的病原菌之一,其细胞壁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为主要致病因子,能够诱发多种细胞炎症、凋亡与自噬。乳腺上皮细胞是奶牛乳腺组织的主要功能细胞,可通过分泌各种免疫调节因子来抵抗外源病原菌的感染。外泌体(Exosomes)是细胞主动向胞外分泌的小囊泡,可携带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奶牛乳房炎的常见病原菌,其因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常用的抗菌药物对其治疗效果有限,极大的增加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奶牛乳房炎的治疗难度。而噬菌体可以高效快速裂解耐药菌,成为近年来替代抗生素的新型疗法得到广泛关注,但关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对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研究却相对匮乏。因此,本研究深入研究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噬菌体的抑菌能力,着重分析噬菌体对生物被膜的作用,对揭示金
土壤盐渍化可导致作物产量及品质的下降。代谢产物是植物体在内外因素的调控下基因转录的结果,是植物体表型的物质基础。为研究和解析耐盐分子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以氯化钠(Na Cl)处理的普通菜豆根系为材料,在形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研究了普通菜豆响应Na Cl的分子代谢调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盐胁迫下对黑芸豆和奶花芸豆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根系长度、表面积、平
在能量负平衡状况下,围产期奶牛启动脂肪动员以满足机体能量的需求,而脂肪动员产生的大量非酯化脂肪酸(NEFA)会使甘油三酯在肝脏蓄积,导致脂肪肝的形成。而且能量负平衡下高浓度NEFA引起的肝脂肪蓄积与胆固醇合成不足有关,影响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组装,且VLDL是将甘油三酯运出肝外的主要方式。然而在能量负平衡下奶牛肝脏胆固醇代谢调节机制仍未清晰,而探究胆固醇对能量负平衡导致的肝脂沉积的调控代谢机
汽爆膨化技术多在食品和动物饲料领域应用,但在大田生产领域的应用还未见报道。秸秆汽爆膨化具有破坏秸秆纤维间聚合力,增大秸秆内表面积,使其更易被微生物分解、消灭秸秆自身携带病虫卵等的作用。为明确三大作物秸秆汽爆膨化后对水稻种子萌发及根芽生长、秧苗素质的影响,水稻秸秆汽爆膨化与氮肥用量对水稻生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采用室内和室外大棚及盆栽相结合,以垦粳8号为供试品种,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开展试验研究,以期为
莠去津化学结构比较稳定,在环境中不容易降解,在土壤中的残留期比较长,为研究残留于土壤中的莠去津对玉米田的后茬作物谷子造成的药害影响,本试验通过研究不同莠去津溶液浓度对3份谷子品种发芽势、发芽率和死亡天数的影响确定谷子耐药筛选的最适浓度,以100份不同品种谷子材料进行萌发期耐药筛选,根据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芽长这6个指标筛选出20份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对耐药性进一步鉴定分析,旨在选
豆科作物本身有根瘤可以自身固氮,氮素与根瘤固氮及豆科作物生长的关系一直是研究关注的热点,按氮素施肥计划表(充足供氮)施肥对豆科作物氮代谢影响的机理目前仍然没有相一致的结论。以常规施氮为对照,本论文研究充足供氮对东北寒地大豆和绿豆生长发育、养分积累、氮代谢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于2018-2019年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试验基地进行大田试验,以大豆(垦丰16、合丰50)、绿豆(绿丰2
秸秆还田是减轻生态环境污染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以经过4年不同管理措施处理的水稻土为基础,设置了不施氮(CK)、常规施氮(CT)、单独秸秆还田(ST)和秸秆配施氮肥(CTST)四个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等量氮素投入条件下,秸秆还田对热带土壤-水稻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土壤氮组分含量、植株氮素吸收以及肥料氮素去向的影响,并分析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种植系统氮素的组成特征,为减少农业环境污
东北大豆产区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之一,但其春季低温严重限制了大豆产量的提高。褪黑素(Melatonin,MT)具有促进作物生长、增强植物非生物胁迫抗性等功能,但褪黑素对大豆苗期冷害的调控作用的相关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本试验以南农513(冷敏感品种)及绥农14(耐冷品种)为材料,以不同浓度褪黑素(0、50、100、200、300μmol·L-1)包衣处理,通过苗期(Ve、Vc、V1、V2)延迟型冷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