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银川市S中学为例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tia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指出要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202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划分,初中学段的教学内容纳入了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模块,可见人工智能教育越来越被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并不是新兴的教育热点,近几年已有许多国家重视基于人工智能教育来培养适合未来信息社会的创新型人才。我国的人工智能教育也在逐步推进,不少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展了人工智能校本课程,但由于部分学校缺乏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人工智能教学工具的杂多、缺乏权威性课程标准的指导等原因,使得人工智能课程开展得并不理想。聚焦于上述现状,本研究将针对银川市S中学人工智能课程开展的现状以及该校的课程开设需求,进行初中人工智能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基于对该校师生开课的需求以及当前开课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和评价三个方面来进行课程的设计。本研究在S中学以项目式学习为主,面向七八年级的学生,从情境创设、新知讲授、制定计划、项目探究、展示评价与优化迭代这六个环节来进行教学,以验证课程的有效性。学生依据项目任务,完成学习活动,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创意设计和作品制作。通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评价结果表明本研究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解决了当前S中学人工智能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但也存在一些瑕疵,还需要扩大教学实践的规模,采集更多的学习数据,并对课程进行优化迭代。
其他文献
写作的本质是为了交流,学生通过掌握写作这项技能从而“由心而发”“为时而著”,达到交流和表达情感的目的。近年来,我国语文教育界对“虚假写作”和“文章写作”抨击呼声越来越高,交际语境写作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交际语境写作能够还原写作本质,破除过去“文章写作”所带来的被动感和无意义感,让学生在真实或拟真的写作环境自由表达真情实感。调查分析发现,当今高中交际语境写作教学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
构建“以体促农、以旅兴农、体旅农融合发展”机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政策支持、科技进步、人才回流、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体旅农”融合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以农为基,以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主要目标,进一步规范治理模式,挖掘文化内涵,培养复合型人才,繁荣产业市场,共建生态乡村,加速促进农村、农业、农民与体育旅游深度协同及内生式发展。
<正>1铅合金防水卷材1.1概述1)定义:该产品是以铅、锡、锑等金属为主体的合金材料加工制造而成的柔性防水卷材。2)规格:幅宽:510mm;厚度:0.5±0.05mm;长度:20m。3)适用范围;该卷材适用于有防辐射、耐腐蚀等特殊要求的屋面或地下工程作防水层;也可用于种植屋面作耐根系穿刺的防水层。1.2执行标准及主要物理力学性能尚未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表1.2的要求。
会议
<正>《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1世纪的中国将会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17%,并且在2051年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进入重度老龄化的阶段。在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子女数量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家庭结构也逐渐发生了改变,单人户所占有的比例显著增加,且老年人占较大比重[1]。
在城市内生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双碳目标、城市更新等成为新发展理念与重点工作的背景下,TOD作为一种集约高效的城市发展模式,将面临新的发展诉求.本文结合石家庄TOD项目实践,从优化空间结构、细化站点设计、完善慢行体系、体制机制保障4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在城市层面,构筑起适应新发展阶段、契合石家庄实际、符合石家庄特色的TOD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对其他相似轨道规模城市有较强借鉴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质量的内涵在价值判断、内在要求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逻辑体现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劳动观、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升劳动教育质量需要重构劳动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应将条件、过程与成果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轨道交通车辆基地TOD综合开发是“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介绍了上海近20年来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开发的工程实践和开发里程,分析研究了TOD综合开发的规划协同、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核心技术链条及进阶路径,为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应对未来城市的发展提供技术参考和务实创新基础。
<正>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撑。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要求,促进"十四五"时期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共19个部门,共同制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