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静摩擦系数测定装置研制及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

来源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dyq135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摩擦是摩擦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基本的组成部分。静摩擦的研究对于工程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在位置控制、测量、装配和制造领域,当它们的精度要求到纳米级或更高时,静摩擦力大小和静摩擦的预位移问题,加载时间对静摩擦系数的影响问题等等,就显得尤为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深入全面地研究静摩擦问题,就必须有稳定、可靠、精确度高的静摩擦试验设备。本文在深入分析静摩擦测试技术的关键和设备现状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台高精度静摩擦系数测定设备,研究了静摩擦与动摩擦临界转变点确定方法及其与位移的关系,测试分析了金属/金属、金属/高分子材料、金属/漆膜和橡胶/混凝土等摩擦副的静摩擦系数与载荷、驱动速度的关系。通过设计和研究,本文取得的成果和结论如下:(1)研制的高精度静摩擦系数测定设备精度高、稳定性好,为开展有关静摩擦的摩擦学性能研究提供了必备的研究手段。重点解决了以下关键技术问题。a)动力系统采用步进电动机和线性模组的组合,获得了低速切向驱动力源。其中步进电动机可以精确控制转速和转数,最小转速1r/min,线速度0.033mm/s,提供了低速动力;线性模组保证了运动的直线度和平稳度,以及微小的摩擦阻力,提高了试验机的精度。b)测力系统采用直线导轨与S型拉压力传感器的组合技术以及滚珠螺栓加载定位技术,实现了高精度的摩擦学测定。其中直线导轨的高精度、摩擦阻力极小,保证了运动的直线度和平稳度;S型拉压力传感器能自动校正垂向载荷,数据采集频率为100Hz,保证了静摩擦力测量精度;方向力加载装置中安装4颗滚珠螺栓,提供滚动点接触,减少对静摩擦力测量精度的干扰,提高了重力加载系统的精度。c)动力部分和测力部分采用刚性连接,保证了推拉力的有效、即时传递,同时可以准确测量到最大静摩擦力。所研制的高精度静摩擦测定装置主要性能参数是:法向载荷:1.8~100N(加载误差<1%);主轴转速:1~100r/min,直线导轨滑块线速度:0.033~3.300mm/s(速度误差≤5%);静摩擦力测量精度:0.05N(静摩擦力测量示值误差≤0.5%);可靠工作温度:0℃~40℃。(2)关于静摩擦与动摩擦临界转变点的位移表征试验研究发现:在最大静摩擦系数出现之前,上下试样间并不是绝对的相对静止,而是出现了微量的非线性的相对滑动;在本试验装置条件下,最大静摩擦系数基本对应于线性的相对滑动的起始点。(3)对所研制的静摩擦力测定装置的可靠性研究表明:本测定装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载荷、速度以及试验环境都相同的条件下,测得的最大静摩擦系数相对误差最大值为4.5%。(4)对四类材料摩擦副的静摩擦系数测定试验发现:上下试样相对移动速度和载荷对不同摩擦副间的最大静摩擦系数均有影响,但是对于不同摩擦副来讲,影响的趋势各有差异。
其他文献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广义梯度近似(DFT/GGA)方法,在PW91/DNP水平上研究了10种吡唑联吡咯类化合物的结构、化学活性和前线轨道.结果表明:此类化合物的能隙Eg大部分都在3.50~4
目前,针对904L,254s Mo和2507等几种主要备选超级不锈钢在烟气脱硫环境中的耐点蚀性能缺乏系统研究。在温度分别为20、40、70℃的死亡绿液溶液中,利用循环伏安曲线和扫描电镜
在信用交易中个人信用尤为重要,因此金融个人信用必须有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而这一保障也必须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银行信用卡烂账现象为例,在此基础
通过研究中美两国贸易效率和潜力以及贸易非效率的影响因素,旨在进一步提高中美两国贸易效率以及挖掘两国贸易潜力。为此选取了2007~2015年中国与16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地区)的
泡沫染色是一种低给液、高节能的染色技术,其成熟发展能改变传统染色方式高能耗,高污染的现状,顺应节能环保的时代潮流。但泡沫染色仍存在染料聚集和染色不深等问题。本文以
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出行习惯,同时也加剧了石油能源的消耗以及全球变暖问题。汽车轻量化可以有效地降低车身重量,从而降低油耗,提高能源使
文昌鱼具有独特的进化地位以及形态结构和基因组的简单性,因此是很好的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的模式动物。近年来,实验室连续繁育、诱导产卵、显微注射、基因敲除等技术的建立使
小学数学学习,最根本的是学习数学计算能力.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计算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
本文从邓石如与苏州关系的角度,梳理邓石如在苏州的游历,探寻邓石如在苏州的遗存,从中领略邓石如作为一名布衣书家的风采与余响;从侧面感受清中期以来的书风流变:书坛一改清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雕塑创作中“因材施雕”这一中国传统审美造型特点。以中国传统石、木雕塑为主要切入点,咀嚼中国古代雕塑中形而上的传统哲学与审美偏好,从中引出充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