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aia DR2的疏散星团搜寻及银河系旋臂结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bin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介绍三个方面内容:Gaia DR2天体测量数据中疏散星团的搜寻与认证,利用疏散星团研究银河系旋臂结构,以及利用恒星视差与消光数据研究星际尘埃分布。我们采用了一种无监督机器学习算法DBSCAN来对恒星的天体测量数据进行聚类,该聚类算法的难点在于最小半径参数的选择。在综合了前人的各种方法的基础上,我们给出了一套原创的聚类参数获取方法:kthNND拟合双峰高斯函数交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在银道面|b|<20°天区的1.7亿颗恒星中对疏散星团进行盲寻。最终,在确认2080个已知星团的基础上,又发现986个聚类结果,其中74个是数目较多且相对可靠的新疏散星团候选体。我们给出了这些候选体的位置、半径和成员星信息,并且得到了它们的视差、自行及这两者的弥散度。同时我们利用测光数据获得了星团的等龄线并得到相应的物理参数。结果表明,新星团候选体的视半径和观测到的自行弥散度与Gaia DR2中已找出的星团的相应参数范围相符合。我们在银河系中首次发现了疏散星团存在跨旋臂的年龄图案(age pattern)现象,而这是研究银河系旋臂结构动力学性质的关键观测特征之一。利用大质量恒星形成区(HMSFR)脉泽,以及Gaia DR2中的O型星和疏散星团样本,在本文的工作中研究了它们在太阳附近的分布和运动学性质。我们发现HMSFR脉泽示踪的人马臂上,O型星(<10 Myr)和年轻(<30 Myr)疏散星团似乎逐渐向反银心方向偏离。而中等年轻(30-100 Myr)星团所示踪的本地臂倾向于逐渐向银心方向偏离,对银河系中星团运动的简化模拟支持了本地臂上的这些特征。对于老年(>200 Myr)疏散星团,我们在圆周速度和径向速度上注意到了系统运动的迹象。这些结果与密度波理论中旋臂激波可以触发恒星形成的理论预言相一致,也表明银河系的共转半径位于人马臂和本地臂之间,接近太阳圈。此外,Gaia DR2提供了 8800万个恒星样本的G波段消光数据,为我们精确测量尘埃云的距离和本地消光提供了一个机会,同时也为确定与之成协的星际介质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我们对整个天空进行了波束大小为30角分的普查,得到了 103万条距离-消光谱线。由于计算消光的机器学习方法存在一个训练边界,本工作中发现的大部分尘埃云的距离位于太阳系附近2 kpc以内,并且视线上的消光饱和度为AG<2.5-3 mag。在12CO辐射和消光分布的对比图中可以看到,这些尘埃云通常与分子云相关联。我们可以在英仙臂、本地臂和人马臂以及旋臂间区域看到尘埃云的消光分布。在本工作中,我们还发现了 20多个位于AG饱和范围内的HMSFR脉泽与致密尘埃云成协,这些距离计算结果与VLBA/VERA脉泽三角视差测量结果相一致。
其他文献
自Vela卫星在上世纪60年代探测到伽玛射线暴以来,人们对伽玛射线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伽玛暴是一种持续时标很短的高能光子爆发现象,是目前为止人们所探测到的宇宙中最剧烈的爆发现象。根据伽玛射线暴的持续时标可以将其分为长伽玛射线暴和短伽玛射线暴,它们有着不同的起源。通常认为长伽玛射线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的塌缩,而短伽玛射线暴则起源于致密星的合并,如双中子星并合或中子星-黑洞合并。伽玛暴及其余辉
本博士论文对苏鲁造山带及西阿尔卑斯造山带俯冲陆壳内部的流体/熔体活动及其伴随的水岩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苏鲁造山带东海池庄地区的超高压榴辉岩及变质脉能够反映榴辉岩内部脱水形成的变质流体的组成和演化。变质脉主要是由石英、石榴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蓝晶石、黝帘石、金红石和锆石等矿物组成,与寄主榴辉岩的矿物组成类似。相比于榴辉岩,脉体中的石榴石更加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黝帘
中国华南扬子台地保存有较为连续的埃迪卡拉系地层,其是探索新元古代环境变化和生物演化的重要研究区域。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基于扬子台地王集地区的岩心钻孔,测试分析得到高分辨率的碳酸盐无机碳同位素(δ13Ccari)数据和碳酸盐氧同位素(δ18Ocarb)数据。该钻孔包含成冰系南沱组地层、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地层和灯影组地层,以及寒武系岩家河组地层。王集岩心钻孔陡山沱组δ13Ccarb曲线变化趋势与前人对扬
宇宙线的研究自19世纪末开始,历经百年的探索,人们已经对宇宙线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近些年人们发现宇宙线在几百GeV处存在明显的能谱变硬特征,这一发现跟此前预测的单幂律能谱存在明显的冲突,可能对宇宙线加速、传播等物理过程有重要意义。但纵观近些年的空间宇宙线卫星实验,测量能量上限至多到几万亿电子伏特(~TeV),与地面实验相比仍有一定的不足,对于略显观测空白的几个TeV到百TeV能段,空间实验几乎很
自1912年宇宙线被发现以来,人们对宇宙线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然而宇宙线的起源却一直是一个科学难题,目前人们普遍认为银河系内宇宙线主要是由超新星遗迹加速产生。由于星际磁场的存在,人们很难通过对宇宙线的测量得到加速源的信息。但是,高能宇宙线粒子可以通过不同的辐射机制产生伽马射线辐射。随着地面和空间伽马射线望远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超新星遗迹以及其他伽马射线源被发现,这些不断积累的观测数据为我们研究
地球辐射带是由大量捕获在地球磁场的高能带电粒子组成,主要位于1.2-8个地球半径之间,这些能量粒子会对在轨航天系统造成多种故障,并给宇航员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合声波与高能电子的相互作用在辐射带电子的演化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表明,夜侧合声波是由~keV-100 keV的各向异性电子激发形成,但日侧合声波的激发机制和传播特性仍需进一步研究。本论文主要通过多卫星观测数据分析与处理,结合理论
自从活动星系核(AGN)被发现以来,它的非周期性光变就为人所知;这样的光变覆盖了从射电波段一直到X射线、伽玛射线波段。近年来,随着时域天文学的发展,活动星系核的光变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对活动星系核光变的研究,能极大的推进我们对活动星系核方方面面的理解,包括其吸积盘的辐射及尺寸、宽发射线区气体的分布及物理、吸积盘和X射线冕区之间的联系、红外辐射的过程和物理性质等等。此外,对光变的理解也能帮助我们从光
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简称CME)是太阳大气中剧烈的爆发现象之一。其爆发通常能释放大量的能量并抛射大量磁化等离子体。当CME的运动速度超过当地快磁声速时,CME能够驱动激波形成。而CME所驱动的激波则能进一步导致太阳高能粒子事件(solar energetic particle,简称SEP)的发生。CME是引发地磁暴主要原因之一,而由其驱动激波产生的太阳质子事件
尘埃环(torus)是活动星系核(AGN)统一模型的关键成分,它位于宽线区外侧,在不同视角下其对于吸积盘区域和宽线区不同程度的遮蔽造成我们观测到不同类型的活动星系核,如光学type-1/2活动星系核、X射线遮蔽/未遮蔽活动星系核等。torus吸收紫外、光学等短波光子后会使得物质被加热,而这部分能量最终会以再辐射的形式产生峰值位于20-70 μm的红外辐射。细致研究活动星系核的红外辐射不仅可以帮助我
甲醇脉泽在厘米波和毫米波波段有大量跃迁线,且在恒星形成区普遍存在,可作为研究恒星形成的强大工具,这使它们成为近几年来研究的焦点。甲醇脉泽根据成协天体和抽运机制的不同,分为Ⅰ型甲醇脉泽和Ⅱ型甲醇脉泽。其中Ⅰ型甲醇脉泽(如:44 GHz和95 GHz)通常存在于在外流驱动的激波环境。它对所在区域恒星形成的激波环境和大质量恒星形成过程中多种脉泽的演化关系的探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相比银河系其他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