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权激励是一种较为先进激励机制,从理论上来讲,股权激励可以对管理者起到长效激励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实践也证明股权激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办法,通过对管理人员的激励,达到了提升企业业绩的目的。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有部分企业逐步引入股权激励,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颁布,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计划实施股权激励计划。虽然在《办法》里已经将股权激励的各个环节做了一个大致的规范,它能基本上保证相关人员不能通过股权激励来营私舞弊。但如果要让股权激励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为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带来业绩上提升,仍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国有上市公司作为一种相对特殊的企业,更是需要特殊的对待,本文通过对23家国有上市公司和50家非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情况的统计对比分析、效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在整个股权激励当中,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是现阶段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本文最后一个章节,为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量身定做了一套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一、主要内容及观点第一部分“股权激励理论来源及其有效性”认为股权激励理论主要源于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以及现代企业理论;同时引用詹森、莫非、霍尔、张维迎等人的研究结果阐述了股权激励的有效性。第二部分“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原因”结合国有企业的特殊性与股权激励的原理来说明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必要性,同时也阐述了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障碍。1)指出了国有企业的特殊性。企业全民所有,国家经营,国资委代为行使企业的股东权益,而由于各种原因,国资委不可能像私营企业股东那样关心自己的利益,导致了所谓的“国有资产产权缺位”,同时还有管理人员行政任免、内部人控制、管理者贡献与收入不成正比等特殊性。2)分析股权激励的原理与目的。所谓股权激励是指企业经营者和职工通过持有企业股权的形式,来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一种激励行为。股权激励的核心是将激励对象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转化为对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或者使这两种追求方向一致;使企业的利益增长成为经营者和企业员工个人利益的增函数。3)国有企业需要通过股权激励来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正因为国有企业股东没有私人股东那样关心自己的利益,所以国有企业的代理问题更为严重,所以更有必要为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戴上一双“金手铐”,同时股权激励鼓励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适度冒险,还可以较好的解决普遍存在的“59岁现象”。4)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约束性条件。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障碍包括:我国股票市场的弱有效性,国有企业决策受政府严重的干扰、经理人市场不发达、法律法规不完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有企业引入股权激励,或者说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第三个部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实施情况对比分析及启示”通过对两种类型企业股权激励的模式、激励股份来源、激励股份占总股本比例、有效期、业绩考核体系这几个要点的对比分析来挖掘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1)股权激励模式。48%的国有企业采用限制性股票,而仅有10%的非国有企业采用限制性股票。限制性股票较股票期权来说是“低风险、稳定收益”的,而国有企业由于国资委监管不到位,“内部分控制”的现象存在更多的采用这种方式,是会让股权激励效果减弱的。国资委应该要求国有企业更多的采用股票期权这种方式。2)激励股份来源。比较发现股份来源这个方面,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情况差不多,均是绝大部分企业(国有企业78%,非国有企业88%)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来获得股权激励的股份,小部分企业采用二级市场回购的方式。但这两种方式都有其固有的缺点。我们应该寻求更好的途径来解决激励股份来源的问题,我给出的解决方案是IPO预留股份方式。3)激励股份占总股本比例。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国有企业用于股权激励的股份比例偏小,74%的国有企业用于股权激励的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在5%以下,还有25%的企业在1%以下,而非国有企业只有58%的企业在5%以下,基本没有在1%以下的。实证研究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是有条件的正相关关系,比例太小会影响到股权激励的效果。给出的建议是:适当提高比例,同时扩大被激励范围。4)股权激励有效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国有企业的有效期相对较短,究其原因,与国有企业任期制度有关,任期往往是5年,这个本身就与股权激励的长效机制是矛盾的。随便国内经理人市场建立和不断完善,这个问题会得到解决。5)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我们可以发现与非国有企业一样,现阶段国有企业的业绩考核指标也非常单一,基本上都是采用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以及它们的衍生指标来作为业绩的考核指标,在国有企业本身就存在“产权缺位”、“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情况下,这种单一的业绩考核指标是容易被操纵的,从而影响股权激励的效果。第四部分“股权激励效果对比分析及结论”这个部分用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负债率这3个指标,对比分析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结果发现国有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之后效果比非国有企业的效果好的多,而资产负债率没有明显变化,业绩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实施股权激励的非国有企业,这与前面的分析是相悖的,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之一就是:国有企业被激励的管理人员,通过操纵会计指标,获得激励股份。因此,同时得出结论:股权激励计划的核心部分是业绩考核指标部分,只有完善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才能保证股权激励计划有效的实施。第五部分“建立更适合国有企业的股权激励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引入EVA和平衡记分卡的思想,结合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从公司层面和个人(管理人员)层面设计了一个更适合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二、主要贡献1、结合理论,通过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的实施股权激励情况对比分析,找到了国有企业股权激励中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适当的建议。2、找到了国有企业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各个环节中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弱点,亟待完善的地方——股权激励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并设计了一套适合国有企业的股权激励业绩考核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