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课题组多年来对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突发性耳聋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尚不明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发病急进展快是此病的特点,其多数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d内导致患者的听力快速下降,在患者的听力图上可表现为最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以上,患者耳聋的程度一般上分为轻、中,或重三种程度,严重者甚至全聋,本病往往单侧发作,偶尔也有双耳同时发作,发病时可伴或不伴随眩晕、耳鸣、恶心呕吐、耳闷胀感等症状,并且只累及第八对颅神经,并无其他颅神经的损伤。针刺治疗耳聋疾病由来已久,早在《内经》中就有相关的详细记载,其临床疗效也被多数患者肯定。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如证型、临床取穴、诊断以及疗效判定标准等方面尚未得到统一,而且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往往夹杂有其他的治疗手段(西药等),临床设计方案,统计方法过于简单,临床上重复性差以及不能等到有效的验证,导致临床疗效不能得到客观有效的评价。为此,笔者通过检索近年发表在中国国内期刊主要以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文献,整理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腧穴应用规律,期盼为临床医师治疗本病提供依据和参考,并为下一步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目的:基于前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通过对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明确针灸在治疗本病过程中的选穴规律,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及研究针灸对本病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1.检索方法:以"暴聋"或"卒聋" + "针灸"或"针刺"为主题词,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2.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必须是针灸对本病的患者,且临床观察指标为疗效判定,非基础研究;②治疗对象依据明确的、公认的诊断标准诊断为突发性耳聋;③治疗方法主要采用针灸疗法,而且有确切的疗效判定标准;④文献中要有明确的治疗处方,或分型论治的处方;⑤治疗结局的疗效判定标准必须是中国国内或者国际同行业认可的、通用的所采用的。3.排除标准:①以药物为主要治疗手段,而针灸为辅助治疗手段的相关文献;②治疗方法中采用了有影响判定针灸疗效的其他治疗方法,如针药并用等等;③未明确列出针灸处方具体穴位的相关文献;④多种文献中有重复引用同一篇文献的只取一次;⑤相关文献综述中与已检索到的文献中有重复的部分,只取一次;⑥文献性综述以及个案报道;⑦动物实验性研究相关文献;⑧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诊断以及疗效评价标准目前不公认的文献;⑨研究的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的文献。4.数据提取:检索到的文献导入到Noteexpress中进行查重等初步处理后,分别由4名专业人员对检索到的文献题目、摘要以及全文进行阅读,确定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依据研究的标准对数据进行提取,并相互进行核对,如在研究过程中存在分歧意见,可以由讨论协商解决结果:结果:1.通过对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依据检索策略进行检索,共检索出文献230篇。其中,CNKI共检索出135篇文献;万方共检索出100篇文献;维普共检索出40篇文献。最后,通过将检索到文献导入Noteexpress,经查重最终有效文献为121篇;经过阅读文献标题及摘要排除文献61篇;经过阅读全文后再次排除文献20篇,最后符合分析的文献共计40篇。2.在最终确定的40篇有效文献中共包括60个穴位,其中穴位的总使用频次为1358次。应用频次较多的穴位主要为听宫、听会、翳风、耳门、中渚、风池、完骨、外关、合谷、太冲等等;而且,在临床实践中作为主穴应用频次较多的也为病耳局部的穴位,如耳门、听宫、听会等,其次为远端取穴,如合谷、外关、三阴交,曲池等。3.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所取得穴位中:十四经脉腧穴均有所涉及;其中,足少阳胆经穴位较多,共14个;手少阳三焦经脉所取穴位位居第二,有9个,但腧穴的选用频次最多,为315次,而且,其主穴使用频次最高,为222次;其次,腧穴选用总频次较多的还有足太阳膀胱经,且主要作为配穴选用;配穴选用频次较高还有足阳明胃经及足厥阴肝经;腧穴选取频次较少的有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阴肺经以及任脉等,其相应的主穴及配穴也相对较少。4.按穴位所处的部位进行分析,头面颈项部所占的比重最大(606穴,69.9%),且以耳周穴位为主;其次为双上肢(133穴,15.3%);双下肢(107穴,12.3%);而躯干部所占的比重最少。结论:针灸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往往遵循循经取穴、辩证取穴以及局部取穴的原则,正如研究的结果显示本病在针灸治疗中多选用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为主穴,选用任脉、督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等经穴为配穴;治疗本病最常用的穴位为耳门、听宫、听会等局部穴位为主。这些结论的得出可以为临床医师在临证实践中参考,也可为下一步的基础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