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文学的故有格局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景象,此时的流行文学在文学场域内有着充分的体现。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和流行文学地位的凸显,人们对传统文学经典的评判标准产生了质疑,并试图打破这种研究方式,找到更全面、多方位的评判方法。同时开始认识到“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美学理念和一些政治倾向不再是评判一部文学经典的绝对、唯一标准,文学经典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制衡,需要不断被传播、接受、评价和认可的动态经典化过程。流行文学的繁盛除了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的传播速度外,与读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读者是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流行的最终决定者。流行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读者眼中的经典,因此“民选”是流行文学经典化的主要建构方式,问卷调查及小说排行榜无疑是获取“民选”结果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五年为节点,搜集、整理了虚构类的流行作品榜单情况,以及月榜榜单畅销作品的累计上榜数。以此研究榜单中持续流行和反复流行的文学作品的规律。首先探讨流行文学生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人们对流行文学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它的最初形态上,将其定位于言情与武侠。忽视了在历史化进程中流行文学实际存在于各个时期,并在不同的题材上均有所体现。本文在界定流行文学,分析其内在特质的同时,按读者群体与内容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厘清流行文学与通俗文学、网络文学、严肃文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经典和经典化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同时从时间、市场、审美维度进行多方位探究。然后选取流行榜单中的部分文学作品,以内外部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它之所以能够成为流行文学中的经典的原因,以及其所具备的流行性与文学性。并探究影响和制约流行文学经典化走向的诸多因素,以生产模式、营销模式为例。除此之外,部分已存在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经典的“回潮”现象,体现出了在市场化经管模式,以及大众传媒的再创造、再传播下,使其与当今时代、接受群体的阅读趣味相融合,完成了文学的再经典化。最后探究在当代语境下流行文学经典化的文学史意义,我们通常阅读文学史都经过编撰者的筛选,和后人避轻就重的选择性描述。但流行文学史应当记录在某阶段的读者群体中进行广泛传播并引发“热”效应的作家作品,应基于史实,如实描述。并在指出流行文学经典化限度的同时,对其进行理性思考,如避免审美单一化,规避同质化文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