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的语义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pere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汉语符号"白",是个会意字,"日光"是其本义,这就是它的造字义.而许多学者把它通"帛"、通"伯"、同"别",作为它的造字义.其实,这是假借"白"的字音所派生出的语义.另外,"白"省"自",许多辞书引用,并且有的作为"白"的一个义项,但都没有作过较多的释义.本文通过研究,指出它是省"曰",才训释为"词"的,这是假借"白"的字形所派生出的语义.这样,汉字"白"所产生的语义有五个语源.此外,它作为一个汉字,也有作姓氏、地名、山名等语义的.研究"白"的语源时,发现辞书释"白"存在着字头、义项残损和定义遗漏、释义琐碎、同一语料多种释义及语义模糊等问题.因而,重新标立了"白"的字头,构建"白"的语义系统,将有利于更好地帮助人们利用辞书准确地完整地理解"白"的基本意义、引申意义、联想意义、语用意义、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白"的这些复杂丰富的意义,有的表现为字面意义,有的表现为词汇意义,是在语言环境中通过其基本层次、转换层次和沟通层次显示出来,有的语素义显得很模糊、甚至消失,走向了语义泛化.在现代汉语中,它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和较强的构词能力.这些将为编纂和出版辞书提供一定理据,将为人们运用辞书正确解释字义和进行语言交流、规范现代汉语、弘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该文探讨的主要是中国的DV运动在传播学上的重大意义,个人影像如何打破话语权力,从主流意识形态的垄断中解脱出来,以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传达来自民间的声音.但随着影视领域民
作为人类精神世界中最为普泛的一种情感,乡愁因其对人类孤独心灵的深切呵护而衍生为文学的一个基本母题.当代台湾小说的乡愁意识意识既可以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怀乡主题的承传
该文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整体格局为基本论述框架,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汲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批评方法,将老舍放置于20世纪中国
该文是对唐代志怪小说集《宣室志》的专书研究,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宣室志》的版本源流,成书年代,以及作者张读的生平和家世.第二部分,通过《宣室志》中的"韩愈驱鳄
陈寅恪先生在《陈垣燉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而对于已有三千年研究历史的《诗经》研究更是
该文题目为《大众传媒视野中的"文学革命"》——《新青年》杂志研究,意在主要运用传播学理论的视角,阐述《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传媒意义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力.该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