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该文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整体格局为基本论述框架,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汲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批评方法,将老舍放置于20世纪中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整体格局为基本论述框架,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汲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批评方法,将老舍放置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宏大历史背景中考察,以期提示其小说创作的独特价值.老舍是中国现代杰出的小说家,是文化大家,其小说的内涵阔大丰厚.文化价值的丰富性表现在多重范畴之中,作者想努力摆脱对文化的单一的历史价值取向的思维方式,从文化价值的多重范畴之中,如历史的、文化的、伦理的、审美的、艺术的角度综合性地研究老舍创作的丰富的个性内涵.该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恢弘的人文情怀;第二章老舍的伦理观念;第三章老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艰难地行进;第四章老舍的艺术观念与创作实践的矛盾与融合.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火神传说与人的身家性命有重要联系,由此派生出若干表达方式:一、人做出善行就可以预知、免于火灾;火神具有人的情感和伦理原则,知恩图报;贵人未发迹时遇火神也可免
本书在广泛利用前人对于郑玄及其经学著作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郑玄所谓"通学"做一点总体探讨,试图认清它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实际位置,试图认清他刘于"六艺"的基本认识,试图
该文是一篇作家论,研究对象是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论文第一部分论述刘心武的创作历程.文章认为,刘心武的创作道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3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这时的刘心武,以大
该文探讨的主要是中国的DV运动在传播学上的重大意义,个人影像如何打破话语权力,从主流意识形态的垄断中解脱出来,以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传达来自民间的声音.但随着影视领域民
作为人类精神世界中最为普泛的一种情感,乡愁因其对人类孤独心灵的深切呵护而衍生为文学的一个基本母题.当代台湾小说的乡愁意识意识既可以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怀乡主题的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