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三种物质猝灭Ru(bpy)32+-TPrA电致化学发光体系的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综述了电致化学发光(ECL)的发展历史、原理以及电致化学发光猝灭的研究状况。联吡啶钌-三丙胺(Ru(bpy)32+-TprA)体系电致化学发光一直备受分析化学工作者的关注,特别是对这个体系的猝灭作用的研究。基于前人对猝灭Ru(bpy)32+-TPrA体系电致化学发光的研究基础上,探讨了几种新的化学试剂对Ru(bpy)32+-TPrA体系电致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主要研究了二苯胺磺酸钠、咖啡酸、酪氨酸分别对Ru(bpy)32+-TprA体系电致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讨论了一种新型猝灭剂二苯胺磺酸钠对联吡啶钌-三丙胺体系电致化学发光(ECL)发生有效猝灭。在联吡啶钌浓度是二苯胺磺酸钠浓度100倍时,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猝灭现象。猝灭的机理被认为是能量从联吡啶钌激发态(Ru(bpy)32+*)转移到二苯胺磺酸钠二聚体,它是由二苯胺磺酸钠在电极表面电化学氧化而形成的。电解后溶液的荧光实验充分证明了在电极表面电化学氧化形成的二苯胺磺酸钠二聚体。2.研究了一种新型猝灭剂咖啡酸,对联吡啶钌-三丙胺体系电致化学发光(ECL)发生有效猝灭。在联吡啶钌浓度是咖啡酸100倍时,可以观察到猝灭现象。可能的猝灭机理是能量从联吡啶钌激发态Ru(bpy)32+*转移到咖啡酸的电氧化产物,这种氧化产物是咖啡酸在电极表面电化学氧化而形成的。3.研究了酪氨酸对联吡啶钌-三丙胺体系电致化学发光(ECL)的有效猝灭。在联吡啶钌浓度是酪氨酸100倍时,对联吡啶钌-三丙胺体系体系的电致化学发光强度发生有效地猝灭。根据已有的文献报道酪氨酸经电氧化在电极表面形成了一种醌化合物,基于此提出了猝灭机理是能量从Ru(bpy)32+激发态转移到酪氨酸的电氧化产物。基于以上研究,再将这几种物质对联吡啶钌-三丙胺体系电致化学发光(ECL)猝灭效率进行了对比,参照文献得出,这几种物质苯环外基团位置不同导致猝灭效率不同,猝灭物质生成对苯醌类结构猝灭效率相对大些,生成邻苯醌类物质猝灭效率相对小些,原因可能是对苯醌结构有利于与Ru(bpy)32+*产生共轭,使Ru(bpy)32+*激发态能量发生转移,从而使Ru(bpy)32+*数量减少导致发光强度产生有效猝灭。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智能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必须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快速进步。目前,我国已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
本文在阐述水利设计环节和生态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生态问题,为如何将生态化理念应用到水利设计环节进行分析,旨在能够更好地促进水利工程的发展。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核因子NF-κB及炎性细胞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辛
新媒体时代使传媒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给基层电视台的播音主持带来了工作压力;同时,大众群体分化严重,主持人缺乏创新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等,同样影响其发展。基于
<正>中国曾经拥有天下称绝的万里长城;拥有人类的千年杰作赵州桥。千百代华夏子孙无不引以为豪。然而,回溯史河,近现代史上寻觅象征民族发展进步的举世闻名建筑,除却宫殿名楼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重症监护病房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纳入观察对象,利用计算机模拟法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
分别采用种子切段、无菌苗真叶作外植体首次成功建立了大花飞燕草的组织培养和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大花飞燕草种子切段和无菌苗真叶大多数是通过愈伤组织途径再生,也有极少数不经
笔者选取四省市的四部志书,对其全志图体使用、各种类图体使用、各体裁图体使用、各部类图体使用、黑白彩色图使用等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发现四部志书均在照片类、统计图类
为了对我国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进行优化,以四大主粮(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我国未来10年粮食结构性矛盾进行预判得出结论:至2020年和2025年,玉米处于足够
根皮素,属于二氢查尔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天然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苹果、梨等水果及多种蔬菜汁液中,因根皮素可淡化色斑,使皮肤增白,其效果优于曲酸和熊果苷等目前化妆品中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