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与惩罚——余华小说中暴力与人性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bda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华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作家,始终是中国文坛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从初期的浪漫抒情到随后的先锋写作在到九十年代以后的写实时期(或称民间时代)直至“十年磨一剑”的《兄弟》,余华的创作呈现出复杂多变的面貌。  综观余华的三次转型,变化的是叙述方式、叙述视角、文本风格、价值立场等方面,然而小说中的暴力与人性的双重主题并未改变。从早期作品中若隐若现的软暴力,到先锋写作时冷峻直白的暴力描写,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将人的暴力上升为命运的暴力——也就是苦难描写,直到最后《兄弟》一书再次印证了余华对暴力和人性主题的迷恋。暴力和人性成为余华作品中永远不变的旋律,在他的作品里,硬暴力、软暴力无处不在,而命运的暴力更是贯穿于所有作品之中。作者正是通过这种对暴力的近乎痴迷的描绘,来表达有关人性的主题。同时,余华作品中的暴力叙述也随着他的创作风格转变而不断变化,从“《星星》时期”对于软暴力的描述到先锋写作时期对硬暴力的痴迷,再到长篇创作中硬暴力隐退,软暴力再度张扬,命运的暴力初现端倪,最后在《兄弟》一书中硬暴力、软暴力形成了合奏,宏大的命运之声响起。至此,余华成功地驯服了笔下的暴力。这是一条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一个作家的成长脉络清晰可辨。  余华笔下形形色色的暴力对人性的种种规训与惩罚已经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无法抹去的组成部分。他从对人性与命运的清醒而悲观的认识开始,通过暴力叙述而走上一条乐观而平静的道路,这是一个奇迹,作家通过笔下的人物拯救了自己。而这些暴力写作,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记忆。
其他文献
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一位具有鲜明叙事风格的导演。他一方面极力追求拍摄的真实性,大量使用长镜头和固定镜头,影片具有鲜明的纪录片风格;另一方面却又刻意打破自己营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因为其在汉代铜铸造品中数量最多,更重要的是汉代铜镜镜背铭文内容丰富多彩,这为我们讨论与研究汉代社会、汉人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目
论文基于文化符号学与叙事学角度,探研20世纪中国小说“城—乡”文化符号的结构功能及文化表征意义。研究的基本理路,是从中发现“城市”与“乡村”,到文学的“城市”与“乡村”
本文试图从人学的视域来阐释沈从文的文学观。沈从文对理想人性的书写和对国民“阉寺性”人格的批判是与鲁迅所开启的“国民性批判”一脉相承的。沈从文的作品既有启蒙主义的
在当代审美文化语境中,野趣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它的含义是丰富且深刻的。探求野趣被广泛纳入当代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原因,我们发现,首先是受“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天人合一
本文论述了海明威作品《死在午后》中的生与死。厄内斯特·海明威的著作中大量涌现出死亡的字眼,他笔下的硬汉形象往往有着强大的内心世界,他们崇尚自律,崇尚人的无限潜能和男子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伟大的非裔女性作家。小说《所罗门之歌》体现了在以白人主流文化为主,非裔传统文化不断消亡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复杂、矛盾的文化立场。本文将分三部
建筑作为石头的史书,是一种语言,记录了时代特征的社会存在,语言又是一个系统,那么建筑语言当然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符号或由符号组成的系统。这是与索绪尔所讲的符号体系相对应的
汉魏六朝碑刻数量衆多,现存石刻拓片已经超过1400通。这些碑刻保存了大量的小篆文字及隶占定字。以汉魏六朝为研究断代,具有明确的时间性;从碑文中摘录小篆及隶古定字,研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