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魏六朝碑刻数量衆多,现存石刻拓片已经超过1400通。这些碑刻保存了大量的小篆文字及隶占定字。以汉魏六朝为研究断代,具有明确的时间性;从碑文中摘录小篆及隶古定字,研究对象数量自足。碑刻古文字的研究内容包括:数量、形体来源、结构特点、形体演变规律及研究价值。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都尝试做了初步专题研究。我们发现碑刻古文字数量巨大,小篆有861个、隶古定字有251个;形体主要来自《説文》小篆,文字的保守性很强,有部分来自先秦古文;形体仁体现出异体众多、深受隶楷书影响等特点;文字既墨守《説文》,又表现出简化、繁化、异化、同化、类化等规律。我们也试图用文字学的理论去解释这些现象,力求给出合理的阐释。
本文共分五章,其中第二、三、四章是本文研究重点。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绪论.介绍古文字的定义、研究范围及研究分期;对石刻古文字进行界定,概述了从商代至明清碑刻中保存古文字的情况;汉魏六朝石刻是本文研究对象,其古文字的存在形式为小篆和隶古定字。小篆主要保存在碑文、碑额和墓志盖中,隶古定字主要出现在隶书或楷书碑中;总结石刻古文字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分四个时期介绍其主要的研究成果和不足。可以看出,以往研究侧重资料整理,疏忽理论阐发;最後介绍本文使用的研究材料、研究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碑刻小篆文字研究.我们辑录出小篆文字861个,从时代上看,两汉和曹魏小篆文字数量多。碑刻小篆的形体结构,绝大多数与《説文》小篆相合,说明《説文》小篆形体基本可靠;有些小篆则来自先秦文字,有些则是汉魏间人根据隶书或小篆偏旁白造。三体石经小篆有347个,是碑刻小篆文字的大宗,其与《説文》小篆存在书体、体态、笔法、结构的不同。碑刻小篆由於形体来源不同、书写时代不同、书写者不同,同一个文字也存在多种写法,表现为异体繁多.同时,汉魏六朝通行的文字是隶书和楷书,碑刻小篆也不能避免地受到隶书和楷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文字体态上变小篆的椭圆形为方块;(2)将小篆婉转连绵的綫条切割分解成笔划;(3)以隶书或楷书的结构书写小篆。碑刻小篆书体多连11种,书写风格多样,具有突出的艺术装饰性。碑刻小篆在形体演变上存在简化、繁化、异化、同化、类化等现象,其中异化比较突出,説明其虽然墨守《説文》,但也大胆地在笔划、构件或偏旁上进行了改造。千百年来,《説文》经过不断的传抄、刊刻和篡改,字形有些已经不可靠,我们根据碑刻小篆材料,校正了15个《説文》形体有误的小篆文字。第三章碑刻隶古定字研究。首先介绍隶占定字有关的知识,我们界定了隶古定字的概念,指用隶书或楷书来转写一切古文字的现象,而不仅仅限於转写战国文字。如何判断一个文字是隶定遁是隶变,先要区分隶定与隶变的性质。而从文字规范角度看,隶古定字是当时正体的异体,属於不规范汉字。我们对辑录出的251个碑刻隶古定字进行来源归类,发现近64%来自《説文》小篆隶定,也有不到25%的文字是对金文、战国文字和古隶的隶定,甚至有些隶古定字跟传世字书中的古文相合。这説明《説文》在当时有巨大影响,传世字书中的隶古定字来源有自,并非向壁虚造。碑刻隶古定字的形体特点,我们认为主要有:(1)隶定方式灵活多样;(2)异体繁多;(3)深受当时隶书或楷书的影响。我们对每个特点都做了细致探讨。碑刻隶古定字跟原形文字对比,也存在简化、繁化、异化等现象,我们发现讹混现象比较突出,多是构件或偏旁的换用。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1)当时人对古文字已经生疏,有些文字已经写法已经错讹;(2)书写者主观意识很强,根据行文布局,大胆转写改造。
第四章碑刻古文字的特点、存在原因及其利用。我们认为碑刻古文字主要有四个特点:(1)守旧与创新性。文字书写跟原文字笔划完全相同,或者即便有些笔划、构件或偏旁变异,但结构仍跟古文字相同,这是其守旧性。同时书写者在保持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大胆对古文字进行笔划上增减、写异,文字构件或偏旁的省简、讹变、又表现为创新性。(2)广泛性。碑刻古文字存在于汉魏六朝每个时期,每种碑刻类型上。(3)时代性。深受当时隶书或楷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体态上呈方块形,还表现为綫条多被拆散为笔划,结构为隶变以後今文字的写法等等。(4)突出的艺术装饰性。表现为小篆书体众多、写法自由,隶古定字结构独特和刻意追求文字的对称平衡、二元布白。碑刻存在古文字的原因,我们试图从文字发展渐变性、书法家复古求奇心理、前代书体的影响、社会书法的风气、古文经的发展及传播、字书的编纂和政府正字工作的疏忽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探讨。研究碑刻古文字,可以用来考校前人对石刻释文的错误和补正《汉语大字典》字形和书证的疏漏。
第五章碑刻疑难古文字考释。任何文字的研究都是从释读原材料开始的。我们在这部分,考释了30个疑难文字,希望能对碑文内容的研究有所补益和帮助。
本文首次全面探讨了碑刻古文字的文字学特点及价值,研究了其结构来源、形体特点和形体变化规律,对於人们了解汉魏六朝这一阶段古文字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可据此上探先秦石刻古文字,下延隋唐碑刻古文字,具有承接作用,为进一步作深入、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