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接受机制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j_z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接受机制是关于德育接受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德育接受系统的结构、各接受要素的功能和运行方式,以及在德育接受过程中各结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整体性的功能。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德育接受机制是接受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总和,各要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整体。第二,德育接受机制是一个按一定方式运行的动态过程,各要素相互作用,发挥功能,共同促进德育的接受效果。可见,德育接受机制既涉及到接受系统的构造,又涉及到系统的运行,是构造和运行之间的相互结合。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回溯了德育接受机制的基础前提,并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了接受与德育接受以及德育接受机制的概念;第二部分对德育接受机制的学术认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德育接受机制的特点、理论基础和实施原则;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德育接受机制要素及联动原理,首先从接受主体的接受这一主要过程入手,对德育接受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指出了接受主体在接受过程中所涉及的活动要素以及活动过程;其次,在探究教育主体、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等构成要素的前提下展开对接受机制的静态考察,分析在同一平面内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运作方式,以及对德育接受整个系统的功能作用;第四部分,通过上述对德育接受机制内外两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接受过程是德育的重要环节,是联系施教者和受教者的纽带,是增强德育接受效果为最终落脚点。而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接受者的道德需求、认知结构和接受能力、合理的德育内容、适当的德育途径以及良好的德育环境都是提高德育接受效果的重要保证。因此,笔者联系实际情况,结合2009年《河南省中小学德育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中所涉及的教育主体、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等接受过程中五大基本要素的实际情况对德育接受机制进行对策建构,主要是加强外部促导,提升教师素质、强化主体意识,发挥主体性精神、体现时代特色,突出内容层次序列、扩展传播途径,实现中介多元化、协同多方影响,营造优良环境,以求清晰认识和理解接受机制的重要性,优化德育接受机制,努力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他文献
不可量物侵害是民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因“不可量物”对人类生存、生活产生的影响,同时不可量物侵害与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其纠纷发生的数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增多,
本研究问题是国家在从威权政体向多党制政治转型中的分裂风险。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研究时段主要着眼于政治转型期,研究目的是评估国家的分裂风险。  本研究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83~84頁。  【教学目标】  1.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不同物体或图形的周长。  2.在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实录】  一、巧用“周”字,引导探索“周长”的含义  (一)谈话引入  师:板书:周。  师:大家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有: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