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草原交错带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的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sjty2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对森林草原交错带的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包括群落结构、群落的时间动态、垂直结构、营养层次、群落多样性、群落相似性以及各类群之间的生态位等方面。结果如下: 1 通过对不同生境中节肢动物群落的调查得出,在森林带和森林草甸区中,针阔混交林明显大于单纯林,在草甸草原区中,节肢动物群落物种丰富,数量较多,其中天敌类群占优势。 2 从不同营养层次上分析可知,森林带物种数均大于森林草甸区;其中基位物种表现最为突出,而中位物种和顶位物种的物种数相差不大。森林带中的节肢动物群落的营养结构比森林草甸区更为复杂,其稳定性较高。草甸草原区的物种数和个体数均大于森林带和森林草甸区,草甸草原区的群落稳定性高于森林草甸区。 从不同林分类型垂直结构上相比知,草本层的节肢动物群落个体数、多样性、均匀度指数最大;枯落物层的较小。 3 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同林分类型中的节肢动物群落的个体数、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的变化趋势为7月下旬~8月初>6月下旬~7月初>9月中下旬>5月中下旬~6月初,这种变化规律主要是由于环境因子引起的。 通过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各亚群落在三种不同生境中时间动态的分析可知,三种不同生境对天敌与害虫亚群落的物种数与个体数及中性节肢动物亚群落个体数的影响相似,只有森林带对中性节肢动物亚群落的物种数的影响较大。 4 通过对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的比较可得出,在三种不同生境类型中,森林带与森林草甸区的节肢动物群落相似,而草甸草原区与森林草甸区的节肢动物群落相异性较大。三种不同生境节肢动物亚群落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害虫亚群落物种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5 在三种不同生境中各类群时间生态位上,通过对生态位宽度的分析可知,在生活期中寄生性天敌类群与中性节肢动物类群对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影响较大。通过对生态位重叠指数的分析可知,中性节肢动物与其它类群之间在利用时间资源上存在着竞争,它还在群落中起调节食物链的作用;在草甸草原区中捕食性天敌类群在节肢动物群落中的控制作用较大,其他类群较小。 6 通过主分量分析得出,在森林带和森林草甸区中性节肢动物在整个群落中的作用较为明显,在草原草甸区中,捕食性天敌的作用较为明显。说明不同的功能类群在不同的生境中对节肢动物群落的作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对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高低的影响因素中,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对其影响最大,其次是环境因子。
其他文献
管道作为物流输送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现代化生产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之后的第五大运输方式。而埋地管道埋设在土层中,受管道周围土体的约束,其响应问题不仅包括管道与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管道与周围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考虑土-管道-内流的相互作用,开展埋地输流管道振动模型及其动力响应的研究,对社会发展和工程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选用梁模型对管道进行分析计算,把土体与管
ACC合成酶(ACC synthase, ACS)是生物体内乙烯合成途径中的限速酶,响应于各种生物或非生物胁迫,如病原菌侵染、伤害、极端温度等。本实验室构建ACS9基因RNAi表达载体,并获得了转基因株系,初步证明了ACS9基因与拟南芥抗病性相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利用ACS9基因的RNAi转基因株系和ACS6基因的T-DNA插入突变体,进行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抗性试验、胁迫相关基因的RT-PCR分析
第一部分:赤霉素分子(Gibberellins,GAs)作为二萜类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GA的生物合成与代谢与GA在植物体内的信号转导密切相关,并且与体内其它激素的信号相互整合,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植物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应答。本实验室前期对水稻ELONGATED UPPERMOST INTERNODE(EUI)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表明EUI编码
本研究利用PCR-RFLP方法鉴定并证明苏云金杆菌Bt4菌株含有cry9基因,以Bt4的质粒为模板,利用全长引物F9EA /R9EA进行PCR扩增,得到全长cry9E基因。将目的片段插入到表达载体pET21b,得到大肠杆菌重组表达质粒pETcry9Ea。经测序和Blastn比对分析,证明克隆的基因为cry9Ea基因,提交GenBank登记,登录号为FJ380927。该基因读码框为3453个碱基,编
大豆异黄酮是大豆在其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由黄豆苷原、染料木素和黄豆黄素组成。它被机体吸收以后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类雌激素效应,具有防治癌症、降低血脂、抗氧化、预防骨质疏松和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等多种生理功能。大豆异黄酮在胃肠道微生物菌群作用下可被转化为各种不同代谢产物,如二氢黄豆苷原(DHD)、雌马酚(Equol)和去氧甲基安哥拉紫檀素(O-Dma)等。最新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代谢产
玫瑰黄链霉菌Men-myco-93-63是一株从马铃薯疮痂病自然衰退土壤中分离的生防菌,能够产生多种脂溶性抗生素,对多种植物病原菌有抑制作用。根据“链霉菌线性质粒5’末端都结合有共价蛋白”这一性质,通过改进琼脂糖包埋块制作方法,发明了一项高效快速检测链霉菌质粒种类和构型的技术,即“包埋块二次处理法”,并检测出了Men-myco-93-63中存在两种内源线性质粒。双向电泳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推测质
目的:探索替加环素对患者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收集整理关于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个案报道,统计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基础疾病、替加环素使用时间、低维蛋白原血症发生时间及转归等信息,并利用Naranjo’s评估表判断其不良反应的关联性。结果:共检索15例个案报道,Naranjo’s评分多为“很可能”,
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heat-labile enterotoxin, LT)是肠产毒性大肠杆(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ETEC)分泌的一种热不稳定肠毒素,LT是由一个具有毒性的A亚单位(LTA)和形成环状的五个能够与神经节苷脂GM1结合而粘附于真核细胞膜上的B亚单位(LTB)组成。能引起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水样腹泻。LT除具有毒性外,还能够有效的启动局部及
病毒性传染病是困扰我国养猪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每年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猪死亡和生产效率低下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机体细胞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糖蛋白,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活性及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其中又以α-干扰素的广谱抗病毒作用最为显著,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猪α-干扰素对猪病毒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
目的通过对1例静脉使用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病例进行分析,为临床对该现象的识别及处置提供借鉴和帮助。方法根据发生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可能因素,分析其与替加环素的相关性,并讨论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危险因素与处置。结果该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替加环素的使用存在合理的时间相关性,且排除其他疾病因素,考虑该纤维蛋白原降低为替加环素引起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结论临床在使用替加环素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