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器官移植技术发展的逐渐成熟,肾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其中一个最有效的方法。肾移植后为达到抑制排斥反应的目的,术后患者需长期口服较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致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受到攻击,导致免疫力低下,极易发生各种致病菌感染,其中以肺部感染最常见。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不同于普通的肺部感染患者,由于患者自身免疫力差,发生肺部感染时有发病迅速、进展快等特点,易发展为重症肺炎,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围绕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的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进行,目的在于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有利于临床及时调整救治方案,提升临床诊治水平,尽可能降低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的死亡率。目的分析总结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为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0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5例确诊为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根据其出院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分析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得出各指标最佳截断点及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所有数据以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65例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患者平均年龄(38.4±8.7)岁,其中男性55例,女性10例,男女性别之比为5.5:1。具有吸烟史36例,既往糖尿病史14例。重症肺炎发生在术后2-6个月的有42例(64.61%),发生在术后1年的有61例(93.84%)。65例患者中,发热占52例(80.00%),其中以中度发热(48.08%)和高度发热(25.00%)多见。病原菌检出36例次,其中以细菌最常见(66.67%)。胸部CT以弥漫性磨玻璃样密度影(69.23%)、斑片状高密度影(60.00%)多见。存活组39例,死亡组2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提示:存活组与死亡组在预防性应用更昔洛韦、血红蛋白、D-二聚体、APACHE II评分、合并休克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D-二聚体(OR=7.449,P=0.004)、APACHE II评分(OR=1.254,P=0.013)是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ROC曲线分析提示:D-二聚体的最佳截断点为1.35mg/L,当D-二聚体>1.35mg/L时,提示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患者可能会出现不良的预后;APACHE II评分的最佳截断点为21.5分,当APACHE II评分>21.5分时,提示其可能会出现不良的预后。结论1.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多发于术后1年内,以2-6个月多见,以发热作为首发表现较常见,且多为中度及以上发热。所检出的病原体中以细菌最常见。胸部CT多以双肺多发炎症阴影为表现。2.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死亡率高,预后差。高D-二聚体、高APACHE II评分是影响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具备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强警惕,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可降低肾移植术后重症肺炎的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