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我国土地制度的城乡二元结构并未从本质上取得突破,导致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阻碍着农业农村的发展。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想要通过土地制度创新,破解“城进村衰”的不平衡格局。在各项改革驱动下,城乡的发展方式逐渐从以农养工转变为城乡互促、融合发展。农村宅基地原本是无偿、无限期使用的福利性用地,但城乡的融合发展使得这一要素的资产功能逐渐显现,成为农户资产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研究宅基地的利用变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城乡建设用地利用矛盾突出的上海市作为研究区域,以2009至2017年为研究时段,分析这一时期宅基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内在逻辑,构建宅基地利用变化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2035年宅基地相关要素的变化情况,并围绕上海市宅基地减量化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宅基地利用格局的优化建议。本文主要想通过研究回答以下问题:在城乡融合推动下,经济发达地区历史时期的宅基地利用如何变化?未来宅基地利用将会如何发展?宅基地如何布局才能利于城乡发展?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2009至2017年,上海市宅基地总规模呈下降趋势,这一期间共减少约12.72%,人均宅基地面积逐年增大。在空间分布方面,上海市宅基地主要分布在距中心城区较远的郊区,并且分布形态较为规整;空闲宅基地主要分布在两类区域:一是城镇用地附近,二是距城镇较远、资源条件较差的地方。近郊靠近产业园区的宅基地流转率、房屋综合利用效率明显高于远郊,但远郊宅基地的整体空置率远低于近郊。(2)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存流量历史检验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宅基地利用变化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上海市宅基地利用的实际情况,也表明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人口变化是影响上海市宅基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该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土地利用模式下,到2035年规划末期,上海市常住人口会超过2500万人,城乡建设用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到3200km~2以上,两者都将超过2035年的规划目标;在宅基地利用方面,若未利用地与农用地的年均减少量控制在10km~2以内,宅基地总量将减少至150.20km~2,共减少约63%,宅基地利用率提高至96%左右。(3)通过对比不同模拟情景结果可知,影响上海市宅基地面积、利用率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不同因素对宅基地规模、利用率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其中对宅基地面积的影响:土地利用模式改变>人口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对宅基地利用率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变化>土地利用模式。因此,上海市应该根据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明确宅基地利用目标,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作用的侧重点,适当地调整土地利用模式和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4)为了解决上海市宅基地减量面临的实际问题,研究提出的宅基地利用格局优化包含两方面。一是未来宅基地减量规模的确定,2017至2035年上海市宅基地面积要减少336.38km~2,若以宅基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为底线,浦东新区和崇明区将是宅基地减量的主要区域,也是2035年保有量最多的区域。二是,以“三生空间”功能协调作为发展目标,确定未来宅基地的演变方向。按照宅基地的主要功能,将宅基地划分为“三生空间”中的生活、生产空间,它与其它用地类型共同构成了上海市的“三生空间”分布,如果以上海市全域的“三生空间”功能协调作为发展目标,那么每个行政区将会有各自的主导功能定位,区域内的宅基地的演变需要与此适应,以协调区域发展。(5)根据“三生空间”功能评价,可将上海市划分为非农生产生活区、三生协调区、生产主导区和农业生产生态区等四类功能区。结合宅基地面积优化结果,提出不同区域宅基地利用格局的优化建议:三生协调区宅基地的主要演变方向为宅基地的城镇化利用,将靠近中心城区和现有城镇周围的空闲宅基地整理成城镇建设用地,供中心城区或城镇扩张使用,宅基地削减总规模125.54km~2,减量幅度依次为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生产主导区宅基地的布局应围绕农业或非农产业分布情况进行优化,宅基地减量总规模70.63km~2,减量幅度依次为松江区>嘉定区>青浦区,其中青浦区宅基地的利用率高,故青浦区未来可以继续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整理复垦,适当推行集中居住政策。而松江区与嘉定区是上海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重点区域,主要为非农生产提供功能空间。农业生产生态区宅基地减量总规模140.21km~2,减量幅度依次为崇明区>奉贤区>金山区,宅基地布局的重点是加快推动宅基地的集中归并、提高利用效率,针对区域内利用效率低的宅基地,选取合理的地址进行集中居住或者宅基地布局的平移,对于不适合进行集中居住的地方通过农村规划管理将宅基地与区域内耕地穿插布局,保障集中连片的生态空间。根据以上研究结果,针对上海市未来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协调好人口总量增长、土地利用模式调整与宅基地规模关系,严控宅基地规模总量。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模式调整都会对上海市未来宅基地利用产生较大的影响,上海市应该将人口变化与土地利用调控结合起来,从这两方面入手把控宅基地规模。第二,利用经济优势多途径盘活乡村低效资源资产,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经济增长是上海市宅基地利用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要充分利用现有经济社会优势进一步盘活利用效率较低的宅基地,在控制宅基地“量”的同时,注重提升宅基地利用的“质”。第三,综合考虑区域宅基地需求及空间功能定位,确定宅基地保有量及未来演变方向,优化宅基地利用格局。政府应该从宅基地利用的实际需求出发,确定各区宅基地保有量及减量化的重点区域,并明确区域发展的空间功能定位,推动全域“生活-生产-生态”功能的协调布局,以促进各区域内部的宅基地功能与区域整体功能相匹配,采取差异化的宅基地布局与转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