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英迪拉·甘地(Indira Crandhi)在处理国内锡克人(Sikhs)的问题时所采取的政策及影响。在她执政的不同时期针对锡克人所提出的不同要求分别作了相应的政策调整。 锡克教是印度的第四大宗教,占全国人口的2%。印度的教派冲突是国内长期难以解决的一大难题,也是印度现代化发展的一大障碍。印度教徒同穆斯林(Muslim)的冲突由来已久,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的冲突虽然不占主流,但一直未断。1947年印巴分治(partition)后,“锡克人问题”成为影响印度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多年来,锡克人为反对印度教(Hindu)的排挤和打击,从要求成立语言邦到要求建立自治邦,不断进行斗争。旁遮普邦(Panjab)的锡克教徒在地方和中央政府同印度教徒的对立情绪持续增长,甚至发展成为严重影响印度政局的分离主义运动,在印度现代历史上造成重大的影响。 英迪拉·甘地上台伊始,就做出划定旁遮普语言邦的决定,满足了锡克人长期为之斗争的要求。但不久,代表锡克人利益的政党阿卡利党为了争取更多的权利而重新向政府施加压力。在此期间,英·甘地表面上答应了锡克人进一步提出的要求,但实质上并未执行。在其执政的第二阶段(1980—1984年),为了获得在旁遮普邦选举的胜利,以及确保自己执政地位的稳固,英·甘地摒弃了对世俗主义政治的追求,竟公然向教派主义献媚,大力扶植锡克极端主义教派代表宾德兰瓦拉。与之对立的阿卡利党在自己的要求达不到满足时也诉诸教派主义,使得问题一步步激化。面对锡克极端主义势力的极度膨胀,英·甘地的政治回旋余地越来越少,最终在1984年6月发动“蓝星行动”,调动军队攻占锡克人的圣地——阿姆利则金庙,造成重大伤亡。这一行动严重伤害了锡克人的宗教情感。英·甘地本人为此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同年10月在总理府被自己的锡克卫兵所杀害。 英迪拉·甘地是她执政时期对锡克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同时又成了该项政策的牺牲品。事情发展到如此令人痛心的地步,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宗教以及社会根源。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政党煽动宗教情绪为自己谋取现实政治利益;教派之争是历史原因;中央政府政策失误和经济因素也是很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