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裁判员制度对刑事程序的影响述评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me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裁判员制度的立法背景和主要内容。二战后日本确立了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构造。然而,到了1970年以后,日本将刑事司法政策作为统治政策和治安政策的重要环节之一,要求警察署、检察院、法院三机关互相配合,共同打击犯罪。在刑事司法政策调整过程中,侦查程序逐渐成为刑事程序的中心,审判虚化问题愈发突显,被追诉人的防御权保障弱化。在此背景下,平野龙一博士提出引入参审制是刑事审判程序的“唯一再生之道”,并以“减轻国民参审负担”为立足点,提出国民参审下刑事程序的理想模型是“核心司法”模式。理论界与实务届围绕着“核心司法”模式展开探索,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裁判员制度改革的基本路线。第二部分是关于裁判员制度改革对侦查程序的影响。实施裁判员制度有助于确立讯问录音录像制度,促使侦查讯问程序规范化。裁判员制度实施后,法官驳回羁押请求率以及保释率上升,改善了侦查羁押程序的运用。改革还确立了侦查阶段国选辩护人制度,将只有审判程序中才全面享有和行使的辩方参与权前置到侦查程序中,激发了侦查阶段辩护活动的积极性。第三部分是关于裁判员制度对一审程序的影响。裁判员制度实施后,日本增设了审前整理程序,通过扩大证据开示范围、确定整理程序的效力等方式确保审前整理案件的核心争点与证据;积极探索便于裁判员理解和判断的举证辩论方式;尝试构建符合裁判员认知规律的事实认定方式与评议方式。第四部分是关于裁判员制度对上诉审程序的影响。日本引入裁判员制度的同时没有修改上诉审程序的相关内容,但日本最高法院作出的判例明确控诉审程序的事后审构造,要求将“经验法则违反说”作为控诉审程序的审查标准。改革后整体上诉率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控方上诉率与撤诉率变化较大。事实误认审查标准具有法官经验优先于裁判员经验的意味。对量刑问题的审查基本能够体现尊重裁判员的判断的精神。第五部分是关于裁判员制度对刑事程序的影响评析。文章立足于日本引入裁判员制度的目的,从两个层面进行讨论:一是作为裁判员制度改革技术方法的影响;二是作为诉讼制度改革方法的影响。前者讨论在技术方法上调整刑事程序能否促进裁判员实质、有效地参与审判;后者讨论引入裁判员制度能否实现改良刑事诉讼制度的目的。
其他文献
社区矫正是一项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行刑的开放性、社会性以及其轻惩戒、重教育的目的性,表明我国社区矫正与恢复性司法所倡导的帮助犯罪人复归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
本文通過藤花榭本《說文解字》與其底本國圖藏宋本《說文解字》進行逐字全面比對,摘錄出藤本的校改內容,對校改內容進行分析,辨析正誤,分類討論,探究依據,以此展示藤本《說文
协议管辖制度自20世纪中期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但在认可程度上各国还是有所不同。各国立法普遍承认当事人管辖协议指定法院的管辖权,但考虑到司法主权和效率等因素,多数国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升级以及民众对于健康要求的提升,医药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也被客户赋予更高的期望值,医药企业的客户培训也正在从既往的售后服务系统分支逐步向独立的培训体系转化,成为促进企业与客户双赢的重要手段,在企业的战略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医疗行业的客户培训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体系。本论文主要的目的是探讨在医疗培训需求激增,医疗培训存在自身特点及难点的行业背景下,如何打造高质量的客户培
我国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然而,深部煤储层处于高温、高压、高地应力的复杂环境当中,煤层气井产能差异明显,整体产气效果较差。因此,本文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由传统武术发展而来的竞技武术套路,为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各大视频网站纷纷建立了竞技武术套路技术视频
油水两相渗流规律是油藏工程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部分,含水率及驱替前缘是受到广泛关注的油藏开发参数。研究油水两相渗流规律对了解驱油动态,优化驱油方案与提高驱油效果有重要
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农村居民相对更低的生活水平。要增进全体人民民生福祉,必须着力改善农村居民的福祉水平,切实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基于此,本文研究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代际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这对现阶段的农村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生活满意度的界定、测度、影响因素和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等四个角度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基于此提出了
傳承有自而又長期爲學界忽略的宋代國家修撰目錄《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是宋代書目中的代表性書目,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該目著錄圖書三千多部,且稀見圖書居多,其體例齊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用地从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土地支持,与此同时,优质农用地资源的大量流失,造成农户收入与农民生活环境变化,引致农村土地利用结构改变。农用地作为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农地非农化后农户原有的生活方式被强制改变,必须面对新的、陌生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农户虽然获得了一定的补偿,但也失去了土地及其附带的一切有形的与无形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