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曹毗是东晋著名文学家,也是谯郡曹氏家族中的重要文学成员,在东晋文坛文名较显。本文主要以曹毗思想,文学作品为基础,结合魏晋历史文化背景,援引相关研究资料,探究曹毗在魏晋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曹毗出自谯郡曹氏家族,谯郡曹氏一脉历来背景显赫,人才辈出,其中以曹休为代表的宗族成员对曹毗立身处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关于曹毗的生平事迹,史籍只对他的仕历做了简要记载。考察他的仕宦经历,大概可分为四个阶段:郡察孝廉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毗是东晋著名文学家,也是谯郡曹氏家族中的重要文学成员,在东晋文坛文名较显。本文主要以曹毗思想,文学作品为基础,结合魏晋历史文化背景,援引相关研究资料,探究曹毗在魏晋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曹毗出自谯郡曹氏家族,谯郡曹氏一脉历来背景显赫,人才辈出,其中以曹休为代表的宗族成员对曹毗立身处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关于曹毗的生平事迹,史籍只对他的仕历做了简要记载。考察他的仕宦经历,大概可分为四个阶段:郡察孝廉至著作郎,句章令至太学博士,尚书郎至下邳太守,累迁至光禄勋。曹毗的生卒年问题,目前争议较大,但依据他的仕宦经历,大概可以推测出他生于公元308-315年间,卒于公元383或稍后时间。曹毗思想深受东晋时代风习和曹氏家学门风的影响,形成了儒释道融通的多元化思想内涵。他一生中对于仕途地执着追求和家传、儒学典籍释义类作品的创作,体现了他以儒为本的理念;亦儒亦道的处事原则和道教降神类小说的创作,又展现出他儒道兼综的思想内涵;深谙佛教义理进而创作佛学色彩浓厚的志怪文章,又反映出他思想中浸染佛理的一面。曹毗著述散佚较多,现存作品主要有诗、赋、文三大类。曹毗现存诗歌23首,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郊庙、游仙、四时杂兴及其他三类,整体呈现出庄重典雅、哀切为宗的风格特征。现存赋、文共19篇,其中赋类作品亡佚情况严重,多为残篇,按题材可大致分为咏物、都邑、节令、述行四类;文类作品留存较为完整,有《对儒》《杜兰香传》《志怪》《伐蜀颂》《请雨文》5篇。综合来看,曹毗文、赋整体呈现出音律和谐、对仗工整,意象繁多、内容丰富的特征。东晋以来,受特殊时局的影响,文人普遍奉儒守素、儒道兼综,但同时,佛学义理大举进入文学思想体系,所以部分文人又深受佛理浸染。曹毗受士林风尚的影响,形成了与此期社会风潮相契合的儒释道杂糅的思想内涵,在晋世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并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
其他文献
伴随国际范围的教学改革潮流,我国也试图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来变革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经过近20年时间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经验共识。其中,建基于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形态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并建立起以“学生自主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来提高教学效果的“适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试图将“适学课堂”教学模式很好的契合于中职教育教学之中,通过“适学课堂”教学模式改
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城市化、现代化的展开和不断推进,古老传统的乡土文明开始向先进的现代城市文明一步步靠拢,传统的乡村世界也开始了由表及里的蜕变,从外在的乡村面貌与乡村生活方式到乡村伦理秩序、文化风习以及人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这一时期的时代变迁以及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复杂交织的社会语境,在新时期的社会转型中成长起来的“70后”作家敏锐而又直接地感受到了这一历史发展中的乡村变迁
孤儿作品,指的是仍在著作权保护期内,使用者经过勤勉查找后,著作权人身份不明或者著作权人身份确定但无法联系的作品。当前社会进入数字化阶段,传统创作和阅读方式转变,使得孤儿作品数量逐年激增,孤儿作品保护问题变得更加尖锐。特别是谷歌数字图书馆案后,孤儿作品向世界版权制度提出新的挑战,著作权人和使用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紧张,公共文化机构中孤儿作品的保护问题至关重要。各国为解决孤儿作品难题,纷纷推进立法,成果丰
马克斯·韦伯是现代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建立了社会学理论,论述了社会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独特的研究方法。韦伯的法社会学也是在方法论的基础上展开的。任何研究社会科学元理论的学者都不可能回避韦伯的方法论学说,本文拟通过从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方面着手来谈论韦伯法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本文首先讨论了韦伯法社会学方法论的思想场域和思想渊源。韦伯的方法论思想诞生于德国1
凯尔森纯粹法学理论自诞生以来,以其独有的哲学思辨魅力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在法理学上占据一定的理论地位,对欧美国家法律理论的发展和法律哲学的完善有着不可言说的意义。然,该理论的提出引起很多法学家关注,产生不同的看法,引出大量的争议,尤其对该理论中“基础规范”学说本身存在问题上有着很大的质疑。相反,笔者认为,基础规范的提出为整个纯粹法学奠定了科学性的作用,为该理论的解释提供了逻辑依据。基础规范预设是合
《民法典》第十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该法条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习惯从之前部门法林林总总的规定集中上升为民法典总则编中,成为一般性法源,是《民法典》开放性的体现。对于具有五千年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的中国来说,意义非凡。民俗习惯包含有民俗和习惯两者所有的内容。因其产生自民间,源于社会成员之间习性的积累,为一定区域内的人们所自觉遵守,因此具
洛克财产权问题时至今日仍存在广泛的讨论与争议。财产权作为一项在自然状态中后天获得且确立的自然权利,真实且具体地体现了自然法是如何在自然状态下发挥其普遍效力的。深入地理解洛克讨论财产权的目的何在,以及他如何在自然法的框架下解释财产权,思想家们的观点大相径庭,表现出不可调和的对立性,尤其是历史权利原则与平等分配原则之间的调和,一直是争议的话题。争议的主要焦点是洛克权利理论中存在一种张力,一方面认为上帝
刘逢禄是清代第一位系统研究公羊学的人物。他的公羊学研究不仅带有明显的汉代今文经学的意义,而且成果颇丰,其中《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刘逢禄欲以《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一书,重振董、何公羊“三科九旨”之学,全面归纳并阐释何氏公羊学“义例”,以通《春秋》之旨,进而以之贯通群经。刘逢禄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与他的生平、家学和当时的学术思潮息息相关。刘逢禄《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研究主要从三个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社会现象,发达国家纷纷采取立法改革的方式来应对超龄劳动者就业问题,通过颁布《反年龄歧视法》《高龄劳动者雇佣法》等法律法规从立法的高度支持和鼓励超龄劳动者就业。当前我国在经历人口红利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峰时期后,逐渐走向人口老龄化,进入社会发展前进难以避免的演变阶段,老年人就业人口不断增加,劳资矛盾尖锐化,社会发展面临极大挑战,虽然我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在法理学界,公民守法理论可以说是其中的核心命题以及基础命题之一。他们认为,法律如果得不到遵守将无法发挥它所具有的社会规范作用,没有人能够在法律的制度框架外行使所谓的权利。同时,公民不服从也成为了现代常见的社会问题之一,一旦反抗政府超过了自由限度便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作为一项没有被明确界定的个体权利,如果每个公民按照自己的内心意愿来决定是否遵守法律,按照自己的正当性标准来决定是否服从,那么法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