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C-Si-Mn-Cr钢具有以贝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为主的复相组织,能够通过热处理工艺来调控组织和耐磨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矿山和机械等领域。目前通过淬火-回火、淬火-分配、淬火-分配-回火等热处理工艺均能对C-Si-Mn-Cr钢进行组织调控,但在热处理过程中通常需要利用油类等淬火剂,其存在能耗大、固废、成本高等问题。水空交替循环控制冷却热处理工艺利用水和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可通过控制淬火过程,以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Si-Mn-Cr钢具有以贝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为主的复相组织,能够通过热处理工艺来调控组织和耐磨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矿山和机械等领域。目前通过淬火-回火、淬火-分配、淬火-分配-回火等热处理工艺均能对C-Si-Mn-Cr钢进行组织调控,但在热处理过程中通常需要利用油类等淬火剂,其存在能耗大、固废、成本高等问题。水空交替循环控制冷却热处理工艺利用水和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可通过控制淬火过程,以经济无污染、无固废的方式实现组织可控而成为研究热点,且在厚大铸锻件的热处理过程中,具有能够防止因受热不均造成开裂的优势,但其在通过工艺来调控组织及演变机制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且不够深入。论文以0.4C-1.6Si-2Mn-0.6Cr钢为研究对象,利用水空交替循环控制冷却工艺,研究控制冷却过程中的不同等温温度(240℃、285℃、330℃)、等温时间(5 min~145 min)、水淬时间(15 s、20 s、25 s)及循环次数(0次、1次、2次、3次)下的微观组织形貌及相组成,并分析组织的形成和演变过程,阐明组织对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钢在控制冷却后的磨损机制,对于相关耐磨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制定和生产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际意义。通过对0.4C-1.6Si-2Mn-0.6Cr钢进行水空交替循环控制冷却热处理,获得以下结论:在水空交替循环控制冷却过程中,能够获得贝氏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复相组织,但不同工艺条件和不同位置下组织的相组成有所差异。随着等温温度升高,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增加,而马氏体含量逐渐减少;沿心部至表面不同位置,贝氏体含量略微降低,而马氏体逐渐增加。随等温时间延长,贝氏体含量增加到最大值46.5%时趋于稳定,且贝氏体转变速率从心部至表面逐渐增加。随水淬时间延长,贝氏体含量变化量小于3.1%,马氏体由39.7%增加到47.7%。随循环次数的增加,钢在水空交替+空冷条件下,贝氏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增加,且沿心部至表面位置也逐渐增大;而钢在水空交替+水冷条件下,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含量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马氏体含量减少,且从心部至表面位置,钢中的贝氏体含量逐渐降低,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呈增加的趋势。借助XRD、OM、SEM、EPMA、EBSD、TEM等技术,对0.4C-1.6Si-2Mn-0.6Cr钢水空交替循环控制冷却工艺下的组织演变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钢在水和空气中的冷却速度不同,当控制冷却温度降低时,相变驱动力逐渐增大,贝氏体形核率提高。随着水空交替的进行,有利于改善钢件的内外温度分布均匀性,钢的温度降低到贝氏体相变区时,贝氏体开始长大,且含量逐渐增加。当温度继续降低至Ms点以下时形成马氏体,从而获得贝氏体和马氏体复相组织,不同位置的冷却速度不同会导致钢在相同工艺条件下的组织形貌和相组成存在差异。结合数值模拟计算和实验,实现了通过调整工艺参数来控制组织的转变规律,并获得钢在水空交替循环控制冷却后等温处理过程中贝氏体组织转变量与等温时间和位置三者之间的关联模型。通过对钢在不同冷却条件下的性能进行测试,获得0.4C-1.6Si-2.0Mn-0.6Cr钢的性能结果为:(1)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钢的硬度值降低,而冲击韧性值逐渐增加;钢的硬度和韧性随等温时间的延长而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钢在水淬时间增加到25 s时达到最大抗拉强度1184 MPa。(2)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在交替循环+空冷条件下,钢的强度从831 MPa提高到循环三次后的1281 MPa,硬度从25 HRC增加到46 HRC,冲击韧性达到50 J/cm2。在交替循环+水冷条件下,钢的强度和韧性逐渐增加,硬度反而降低,力学性能的差异是由于水空交替过程中形成贝氏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复相组织的相组成不同。(3)0.4C-1.6Si-2Mn-0.6Cr钢在冲击磨料磨损下的表面形貌主要为裂纹、剥落、微切削和犁沟。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形成的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作为韧性相可减缓应力集中,阻碍裂纹的萌生和扩展。钢经多次水空交替循环冷却后会形成细小的贝氏体和马氏体复相组织,其具有细晶强化的作用。残余奥氏体在冲击磨料磨损过程中受力发生塑性变形,产生加工硬化转变成马氏体,从而使钢具有较高的耐磨性能。
其他文献
黄铜矿和方铅矿的浮选分离是多金属硫化矿选矿中的一个难题。许多研究者提出黄铜矿和方铅矿的天然可浮性相近是导致铜铅难分离的原因。在浮选回路中,硫化矿物的表面化学组成在机械力、电化学、难免离子和浮选药剂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改变。当前,黄铜矿和方铅矿在浮选过程中的表面化学组成变化对铜铅分离的影响尚不明确。本文的研究发现黄铜矿和方铅矿的表面化学组成在浮选过程中趋于同质化的现象,并将这种现象称为同质化效应。研究
肺癌(lung cancer)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患者和社会医疗健康带来沉重负担和挑战。肺癌的发生是非常复杂的,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了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外,一些研究揭示了呼吸道菌群失调与肺癌的密切关系。而呼吸道菌群还受个体环境暴露影响,不同的环境和疾病因素可能使呼吸道菌群发生不一样的变化,与肺癌可能有不同的关系。云南省宣威是中国乃至世界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主要原因是高水平的室内煤烟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稳定问题是几何非线性问题,即荷载与变形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为线性关系。通常使用两类方法来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一类是直接法,即有限元软件计算,直接得到二阶内力;另一类是间接法,即计算二阶效应放大系数(内力和变形的放大系数),通过对一阶内力放大间接得到二阶内力,这也是目前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使用的方法,最后用这两种方法得到的二阶内力小于一阶抵抗进行强度和配筋计
机器人是智能制造系统的重要组成单元之一,也是支撑我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装备。由于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总是受到外界的干扰,在系统建模过程中也往往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对机器人系统开展鲁棒控制研究以确保存在建模误差和外界干扰情况下的高性能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针对机器人的非线性系统鲁棒控制存在求解困难的理论难题。针对上述需求,本论文将以串联型工业机器人为例,探索其鲁棒控制器设计以及在线求解方法,从而
氧化锌矿是我国重要的锌矿资源,硫化胺浮选法和硫化黄药浮选法是富集氧化锌矿的主要方法,但胺类捕收剂的选择性较差且对矿泥极其敏感,浮选泡沫极其稳定,消泡非常困难,生产难于控制。相比于硫化胺浮选法,硫化黄药浮选法受矿泥的影响较弱,因此,硫化黄药浮选法的深入研究有望实现低品位复杂氧化锌矿资源的高效回收。大量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氧化锌矿物需经过硫化后才能通过黄药类捕收剂获得较好的浮选效果,但常规的表面硫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PD的主要病理变化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变性丢失。P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方法有限。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reticulum stress,ERS)和炎症反应是PD重要的发病机制。ERS最终可引起黑质神经元的凋亡丢失。同时,神经炎症也可引起神经元的损伤甚至凋亡。瞬时感
隔膜泵是矿浆管道输送的核心动力设备,它的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矿物原料输送效率和企业生产效率。单向阀是隔膜泵的核心零件之一,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和承压性,它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障了隔膜泵的运行效率及安全。恶劣的运行环境和频繁的往复运动导致单向阀极易损坏,且它的故障与结构、材质、矿浆特性和泵的工况等因素有关。冶金企业采用的单向阀故障诊断方法及维修更换策略依赖于主观经验,可靠性不高。此外,采集到的单向阀振动信号是由
受基岩中裂隙的多尺度性、三维空间分布的复杂性等因素影响,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渗流具有强烈的尺度效应、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在单裂隙渗流、裂隙网络模拟、裂隙岩体渗透张量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地下水渗流场的模拟和计算,将得出地下水动态、水量变化等合理的结果。以往的研究大多针对上述问题中某一具体问题开展研究,缺乏在同一研究区内多个问题综合性的研究。本文以裂隙尺度为主线,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工作,重点是小尺度粗糙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系统中植物体内水分输运机制始终被作为系统水循环核心要素而受到广泛关注,植物木质部内部结构决定植物自身输水能力,木质部中的导管、管胞、穿孔板、纹孔等结构构成了相互交错的管道系统,因其结构尺寸微小,导致木质部结构水分输运计算较为困难。目前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方法探究木质部内部流动特性。在应用中存在出如下三个问题:1.对木质部中一些组织结构(导管网纹、孔纹增厚)研究较少
铜是一种战略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数十年的大规模开采,高品位、易选别的铜矿资源已被消耗殆尽。对品位低、嵌布粒度细、杂质含量高的难处理铜矿的开发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其中高砷铜矿是典型的代表。在国内大部分高砷铜矿床中铜矿物以黄铜矿为主、砷矿物以砷黄铁矿为主,黄铜矿与砷黄铁矿的浮选分离一直是选矿研究中的难点问题。论文以黄铜矿和砷黄铁矿为研究对象,应用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黄铜矿和砷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