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脊椎动物大多依靠免疫系统来抵抗和防御外来病原体的侵入、清除体内异物、应对环境无常的变化、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但无脊椎动物只有高效的天然免疫系统,并没有像脊椎动物那样的获得性免疫系统。天然免疫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包囊作用是细胞免疫中的一种,主要指当外源物侵入体内时,血细胞粘附、聚集到外源物的表面,层层堆积,最后形成一个“鞘”将外源物包裹起来的过程,并伴随着对异物的黑化作用。目前关于蜘蛛天然免疫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研究了紫外(UV)照射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杀虫剂处理对角类肥蛛Larinioides cornuta总血细胞数量、包囊作用和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活性的影响,从而深入探索生物的防御特性及其包囊作用的产生机制,对无脊椎动物的天然免疫研究和蜘蛛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资料。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角类肥蛛血细胞观察:蜘蛛的血细胞对于蜘蛛的细胞免疫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光学显微镜对角类肥蛛的血细胞进行了观察,比较了姬姆萨染色和瑞氏-姬姆萨染色2种染色方法对角类肥蛛血细胞的染色效果。角类肥蛛的血淋巴中存在原血细胞、浆细胞、粒细胞、类绛色细胞、脂血细胞5种类型的血细胞。姬姆萨染色能清晰的将粒细胞和脂血细胞的细胞核着色,呈紫红色,对细胞中的颗粒物质染色效果比较差。而瑞氏-姬姆萨染色对粒细胞和脂血细胞的细胞核跟胞浆都能着色清晰,使其细胞核呈淡蓝色,细胞质呈蓝紫色。2、UV照射和Bt杀虫剂处理对角类肥蛛总血细胞数量和包囊作用的影响:将角类肥蛛置于20瓦UV灯下,距离50cm处照射2h,然后在正常条件下继续饲养。在UV照射处理后2h、6h、24h、3d、5d和8d时测定总血细胞数量和包囊指数。采用浸渍法,用不同浓度的Bt杀虫剂(0.1849mg/L,0.5547mg/L,1.664mg/L,4.992mg/L,14.976mg/L)处理角类肥蛛后,在正常条件下继续饲养,在4d和12d时测定其总血细胞数量和包囊指数。结果表明:UV处理2h后,角类肥蛛总血细胞数量的平均值为6.17× 106个/ml,与对照相比略有减少但差异并不显著。UV照射后,正常饲养6h、24h、3h、5d和8d时总血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UV处理后2h、6h、24h、3d和5d时包囊指数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p<0.05),8d时的包囊指数为42.3%,低于对照,但差异并不显著。UV能显著减少角类肥蛛总血细胞的数量,在早期能显著抑制角类肥蛛的包囊作用。在经Bt杀虫剂处理后,4d时,角类肥蛛的总血细胞数量显著降低。在Bt杀虫剂浓度为4.922mg/L时,角类肥蛛总血细胞数量达到最低,包囊指数也显著降低。12d时,角类肥蛛的总血细胞数量显著减少,包囊指数也显著降低,在杀虫剂浓度为0.5547mg/L时,包囊指数最低。Bt杀虫剂处理对角类肥蛛的总血细胞数量和包囊作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3、UV照射和Bt杀虫剂处理对角类肥蛛PO活性的影响:在包囊形成的过程中,常伴有黑化现象,PO是黑化过程中的关键酶。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UV照射和Bt杀虫剂处理对角类肥蛛P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V照射后,正常饲养2h、6h时,PO活性高于对照,5d、8d时,PO活性低于对照,但差异均不显著。UV照射后,在24h和3d时能显著抑制PO活性。Bt杀虫剂处理后,正常饲养4d和12d时,角类肥蛛的PO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