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电影在经历“电影已死”的黑色梦魇之后,2005年起有了回春的迹象,尤其在2006年,《练习曲》刮起了环岛热,使得这股来自太平洋的风温暖了台湾人的心,也吹暖了台湾电影市场。2008年《海角七号》更是创造了台湾电影有史以来最大的票房神话,赢得了岛内外大批观众的追捧。同时还推动了地方旅游观光。后“海角时代”,台湾电影依然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发展状态,值得关注。
本文攫取2005至2009这五年的时间,试图通过对这段时间里台湾电影中普遍呈现的强化“台湾性”的倾向的分析,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台湾电影在地书写的特性与意义。文章分为四章,分别论述:“城市悲情与地方温情”、“再现的历史与魔幻的现实”、“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对抗与融合”。最后,对台湾电影的未来朝向提出了反思与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