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放射科等检查科室的各种检查是医院开展医疗工作的基本手段。随着近年来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物医学研究水平的提高,CT(ComputedRadiography,计算机X线摄影成像)、MR(MagneticResonanceImaging,核磁共振成像)、CR(ComputedRadiography,计算机X线摄影成像)/DR(DigitalRadiography,数字化X线摄影成像)等各种检查设备越来越趋向于数字化。将各类检查设备通过网络链路连接起来,更有效的对医学影像进行管理已经成为数字化医院的发展基础。为解决检查设备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北美放射学会提出了DICOM(Digital Image andCommunicationinMedicine,医学数字影像通讯协议)标准,该标准经过十几年的完善及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协议用于满足设备和工作站之间各种信息互通的需要,得到了各大厂商的支持,时至今日,所有影像设备均已支持DICOM标准。与此同时,与DICOM相互依存,同步发展的就是将其应用到医院实际工作中的PACS(Pictureachievingandcommunicationsystems,医学影像存储和传输系统)软件系统。PACS用于解决检查设备产生的影像数据的采集、传输、访问及存储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问世开始,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PACS主要特征是单机工作站,用于实现一台计算机与影像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2001年前后的Mini-PACS的主要特征是局域工作站,实现放射科内部各个设备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当前的Full-PACS的主要特征是与HIS的全面、无缝融合,实现PACS与HIS(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从目前我国医院实施PACS工程的具体情况来看,大多数的PACS项目还处于第二阶段水平。而在没有与HIS无缝融合的情况下,PACS必然成为一个信息孤岛,具有明显缺点。首先,检查登记不能直接利用HIS里的病人自然信息,必须在登记工作站上重新录入,增加了工作人员的负担和病人的等待时间;其次,登记工作站必须根据病人所持的手写单据录入病人检查的项目,容易出错且效率不高;再次,病人检查必须先交费否则会有漏费的可能,但如果这样,遇到因个体原因不能进行检查的情况时,四处奔波退费将给病人带来麻烦;最后,临床医生仍然只能等待胶片打印出来再看检查结果,既耽误了时间又没有节省费用,没有充分发挥出PACS方便诊断的优势。当前流行的HIS/PACS融合技术路线主要包括三种:低层次融合、高层次融合和完全融合。根据西京医院实际情况,经过多方论证,遵循高安全性,高可用性,低耦合度的原则,本课题选用了高层次融合的技术路线,采用专用表空间交换数据,触发器同步数据,存储过程回填费用的方式完成数据融合,使用PACS开发商提供的软件接口完成功能融合,最终达到流程融合。所设计的HIS/PACS软件融合方案已经在西京医院投入使用近一年,运行稳定,能够满足临床应用需求,得到了临床的一致好评。为国内同行进行HIS/PACS融合工作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