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偶复制现象探讨——基于不同吸引力水平下的性别差异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c5812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体在择偶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的直接信息判断潜在伴侣的配偶价值,因而其所作的决策会受到其他同性对目标对象评价、判断等间接信息影响,这种现象即为择偶复制现象。择偶复制普遍存在于动物界与人类中,是其解决由于信息不足而导致的决策困境的一种有条件、有方向而且是高度情景依赖的一种适应性的性选择策略。  以往研究中,关于择偶复制的研究多采用一个笼统吸引力指标或者选择意愿指标,但吸引力的构成要素是包括外貌特征、人格特点、性格习惯、才能智力以及经济水平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本研究旨在以前人有关择偶复制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当提供靶目标不同吸引力线索时,个体的择偶复制现象及其性别差异。研究一通过引入三个选择意愿水平,再次验证个体的择偶复制现象及其性别差异。研究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问卷调查法,进一步探索了个体择偶标准的维度及男性与女性在各维度上的差异。第二部分采用实验法,在结合第一部分所得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不同靶目标吸引力线索下个体的择偶复制现象及其性别差异。  综合以上三个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当提供笼统吸引力指标(或选择意愿时),择偶复制效应不存在性别差异。但不同选择意愿水平对男性与女性的影响模式不同。对男性而言,不同选择意愿水平条件下的择偶复制效应则并无差异。对女性而言,相比于高选择意愿水平与中等选择意愿水平,其在低选择意愿水平条件下产生更强的择偶复制效应。  (2)个体的择偶标准可以分为品质吸引力、生理吸引力及资源吸引力三个维度。且男性与女性的择偶标准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最为注重品质吸引力,其次为资源吸引力,最后为基因吸引力;而男性最为注重品质吸引力,其次为基因吸引力,最后为资源吸引力。  (3)当提供不同吸引力线索时,男性与女性的择偶复制效应存在差异。当提供品质吸引力线索时,在Yes判断条件下,男性与女性均产生择偶复制现象。当提供生理吸引力线索时,男性产生显著的择偶复制现象,而女性没有产生择偶复制现象。当提供资源吸引力线索时,男性与女性均产生择偶复制现象,且女性在榜样人物作Yes判断条件下,产生更强的择偶复制效应。  (4)不同吸引力线索间的择偶复制效应也存在差异。当提供品质吸引力线索、生理吸引力线索时,男性被试在榜样人物作Yes判断时,会表现出更多的择偶复制效应;在Yes判断条件下,女性被试在提供品质吸引力线索、资源吸引力线索时,会表现出更多的择偶复制效应。而在No判断条件下,女性被试在提供品质吸引力线索时,会表现出更多的择偶复制效应。
其他文献
全球化大潮背景下的提高教育质量、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是各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各个国家将课堂教学研究视为提高教育质量重中之重的举措。基础教育的质量达到关乎国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的灵魂工程,是引领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的文化建设往往从学校自身的角度出发,又回归到学校,忽略了学校文化对社会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没有将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更没有去深层思考学校文化建设如何促进和影响社会文化建设的问题。本研究首先从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学校文化对社会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转型,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业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社会转型对高校继续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身、健美、娱乐休闲方面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多层次化,推动了体育健身娱乐业的蓬勃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出现了新局面,健身俱乐部呈现出
如果你上班(上课)迟到了,便会不自觉地在心理上完成“如果当初少赖床10分钟,我就不会迟到了”的假设性推理过程,即在心理上重新模拟或构建已经发生的事件及其原因(或结果)。该类
观点采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近年来引发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不只因为掌权者的观点采择在组织结构中有重要的意义,也因为二者之间关系结论的不尽一致,为此他们使用不
在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快速发展下,出现了一种新的在线媒体——“社会化媒体”,在社会化媒体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关系网络,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闭合的风险,由此产生的信息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