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得到了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内农产品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业发展已由单一的资源约束,转向受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成功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发展中国农业,成为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俄罗斯与中国是世界上两个相邻的大国,在资源条件和市场状况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中俄经贸合作本应具有极为广阔的前景,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中俄经贸合作的历史却极为曲折。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关系的逐步正常化,两国经贸合作虽然有所发展,但在合作的规模和质量上却不尽人意。目前两国的贸易额仅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2%左右,占俄罗斯外贸进出口总额的4%左右,且经贸关系仅仅停留在商品贸易层次,生产、科技合作很少,相互投资更少。截至2000年底,在俄罗斯的中资企业约1300家,总投资规模约1.6亿美元,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微电子、通讯、服装加工、家用电器组装、餐饮、木材加工、农业等;俄罗斯在华投资项目1160个,投资项额约2.31亿美元,集中在核电、汽车及农机组装维修、化工、建材等领域。这种极低的外贸额与相互投资额同两个毗邻大国的经济发展与需求反差强烈。笔者认为,中俄经贸关系存在诸多的问题,突出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双边贸易不稳定,出现明显的大起大落;二是总体水平低;三是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中俄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凸现在中俄农业经贸合作之中。针对中俄经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对有关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以及大量中俄贸易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要对中俄农业经贸合作关系进行多角度研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仅要分析中俄双边实现农业经贸合作的政治、历史、文化条件,更要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只有把中俄双方各自农业资源的优势何在、中俄双边经贸合作的经济关系是怎样产生的、其机制如何、符合怎样的资源配置规律这些问题阐述清楚,才能准确定位中俄农业经贸合作的切入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中俄农业经贸合作的发展战略。 基于上述思路,本文在第一章的导论中首先阐明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在对国内外有关国际经济与贸易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及中俄农业经贸合作的文献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方向。 第二章分析研究了中俄农业经贸合作的经济理论基础,认为支撑发展中俄农业经贸合作的理论应是马克思的贸易、分工与专业化思想,以及相关的西方经济学中的贸易、区域经济等理论。 第三章对中俄农业经贸合作的背景进行了分析。考察了近年来中俄政治、经贸关系发展状况,概述了转轨以来的俄罗斯农业危机及其后果。研究认为,叶利钦时期,中俄两国构建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多地体现在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经贸合作是个薄弱领域,而普京执政后,经贸合作已成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重要一环,是充实这一关系的重要因素。俄罗斯目前的农业危机为中俄农业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第四章主要从供给方面对中俄两国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主要包括农业劳动力的投入、农用资金的投入及农业技术和农用士地的利用等方面)、农产品的供给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中俄两国的农业生产要素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两国在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合作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第五章是基子需求的分析,主要通过对中俄两国农产品和食品消费量的分析,探讨了两国农产品市场的变化与特点,从恩格尔系数、收入水平、消费特点和消费水平等方面,对影响两国农产品消费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影响两国农业经贸合作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环境等因素进行了分析。 第六章从合作的角度出发,对中俄两国农业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农产品贸易现状和农业科技合作现状及前景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两国目前在上述领域的合作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与两国所具有的潜力不相符,也与两国所预定的目标存在差距。进一步深挖两国农业合作的潜力,加强合作力度,推动合作战略升级,是中俄农业经贸合作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七章根据制定中俄农业经贸合作发展战略的原则,提出了中俄农业经贸合作的战略构想:推动合作的区域性东移;实施合作过程的“三步走”;面向亚太市场,拓展合作范围和空间。即根据不同区域的区位特征、资源禀赋优势、市场布局特点推进两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经贸合作,有先后、有重点地进行合作,尤其应强化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地区性合作,为以后全面、整体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合作过程中根据两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步伐,社会转型的速度、市场经济发育、成长的具体情况,以利益机制为诱导,引导两国农业经贸合作由低层次的双边农产品贸易向高层次的合作生产、加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