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和第二大经济体,其金融市场却并不成熟。囿于法律制度不健全、金融不完善等原因,我国家庭储蓄率居高不下,但风险金融市场参与度较低。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研究2016》,2015年我国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家庭比例为17.3%,其中城市家庭为26.2%,农村家庭为2.4%;家庭持有风险金融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例为33.0%,其中城市家庭为34.5%,农村家庭为17.5%。按照东中西部分区,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家庭比例分别为22.6%、11.6%、13.7%;风险金融资产比重分比分别为34.5%、28.6%、32.2%。以上数据表明,中国家庭参与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都偏低,且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中国家庭金融呈现显著的“有限参与”特征。据此,可以推测,在正式制度无法为家庭参与风险金融市场提供足够保护的条件下,文化此类非正式制度可能对家庭投资行为的影响更为深远。本文结合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从非正式制度视角考察了家庭观念对家庭风险资产配置的影响。在衡量家庭的家庭观念时,本文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问卷中选取了五个能够反映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印记的变量,利用分类主成分分析法(CATPCA)构建了家庭观念指标,力图以更全面的角度来阐释问题。结果表明,家庭观念会显著抑制家庭参与风险金融市场和持有风险金融资产。具体表现在,家庭观念越浓厚的个体,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概率越低,并且持有的风险金融资产占金融资产的比例也越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证实,本文还发现,这种相关关系在社会网络发达的家庭和社会信任程度高的地区表现相对薄弱,社会网络以及社会信任能削弱家庭观念对家庭风险资产市场参与的效用,进而推动家庭进入金融市场,提高持有风险资产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制定政策时需充分考虑文化对家庭风险偏好和投资习惯的潜在影响,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与现代社会相互适应的一面,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本文从非正式制度视角丰富了家庭金融理论,也补充了“文化与金融”的研究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