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采用同步观察分析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作用于相同穴位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符合临床诊断的慢性腰肌劳损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验究方法随机分成穴位埋线组和单纯针刺组。并以简单随机抽样法将病例分组。两组选取相同的穴位:肾俞(双)、大肠俞(双)、飞扬(双)、及阿是穴(有结节、条索状肿物处或压痛点)。穴位埋线组治疗1次。普通针刺组隔天1次,共治疗10次,治疗结束后观察结果。统计处理与数据总结:用症状与体征总积分表、数字分级评分表(NRS)、现有疼痛强度评分表(PPI)及SF-36量表对两组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的情况进行疗效测定,再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客观评定两种方法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及效果差异。结果:在所有患者中,总共55例完成治疗过程,脱落者3例,剔除者2例。经过整个疗程的治疗,穴位埋线组中,2例患者经治疗临床痊愈,8例患者显效,16例患者有效,2例患者病情无改善,总有效率为92.86%。单纯针刺组中,临床痊愈患者0例,显效患者3例,有效患者21例,3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约88.89%。疗程结束后两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自身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NRS评分、PPI评分、SF-36量表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后两组组间积分比较,组间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SF-36量表、NRS评分、PP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随访,50例完成随访,脱落5例。两组治疗前与随访比较,以上评定指标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与随访比较、两组随访组间比较,上述评定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及单纯针刺均是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有效处方,穴位埋线疗效更佳。但在止痛、镇痛以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二者疗效无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