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首次MRI检查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重建术后的疗效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6-09至2017-08于我院行ACL重建术后符合标准的患者101例,年龄18~60岁,平均41.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临床膝关节稳定性的相关检查,包括:(1)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Lysholm评分;(2)Lachman试验;(3)前抽屉试验(anterior drawer test,ADT);(4)轴移试验(pivot-shift test),将患者分为稳定与不稳定两组。所有患者ACL重建术后3个月首次行MRI检查。所采集的影像资料由两位阅片丰富的高年资放射诊断医师在不知临床检查结果的情况下,根据标准独自阅片,分别标记股骨及胫骨隧道的位置、并测量相应隧道的角度值。运用两样本独立t检验对比临床检查稳定性结果与MR图像上胫骨、股骨隧道角度之间的联系、分析稳定组与不稳组在骨隧道位置MR表现异常发生率的差异,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21.0软件绘制ROC曲线确定骨隧道角度预测膝关节不稳的阈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结果:通过关节镜下手术治疗且术中证实为前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共有101例,膝关节功能主观评估采用Lysholom进行评分,其中术后稳定组有80例,不稳定组有21例,80位患者Lyshlom评分为65-95分,平均分为88.4分。两名骨科医师检查结果经一致性检验(Kappa=0.767,P<0.01)。ACL重建术后患者中,临床检查膝关节不稳组与稳定组两组中MR图像诊断骨隧道位置异常的发生的概率分别为85.71%(18/21)、16.25%(13/80),经统计分析P=0.003,两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胫骨隧道矢状位及冠状位角度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76.19%(16/21)、13.75%(11/80)及90.47%(19/21)、11.25%(9/80);股骨隧道矢状位及冠状位角度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85.71%(18/21)、14.77%(13/80)及71.43%(15/21)、23.75%(19/80),经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P<0.005,四组骨隧道角度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胫骨隧道冠状位及矢状位、股骨隧道冠状位及矢状位在膝关节稳定的最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3及0.855、0.748及0.789,阈值分别为:29.6°及61.3°、29.85°及61.3°,四个变量评价术后稳定性的效果均较好(AUC>0.07)。结论:1、研究表明重建术后3个月患者首次MRI检查,通过观察骨隧道位置,以及测量骨隧道角度,对早期判断膝关节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胫骨冠状位及矢状位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1.8%、91.0%及81.7%、81.9%;股骨冠状位及矢状位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2.7%、81.8%及81.8%、72.7%。2、首次MRI检查对术后疗效评价、早期调节康复训练方式,以及是否需要二次手术提供有效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