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正面临着高投入、低效益和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那么运用什么样的科学理论对其进行指导和改造,使其高效、可持续地发展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的“循环农业”理念正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改造指明了方向。循环型农业是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农业生产的一种经济模式,它不仅被赋予了科学的内涵,而且在与传统农业理念和现代农业理念相比中,既具有由科学理论作为支撑的优势,又具有使经济和生态效益双重实现,以及带动工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特征。对此,全国各地依据循环型农业建设的3R基本原则和四点实践要求,开展了广泛的循环农业实践。具体来说,各地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基于农业生产特征划分的和基于产业链复杂程度划分的两类模式,而其中的每一个特色模式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所以各地域必须要结合本区域的优势条件,摆脱某些模式的局限性,从社会、政府和经营主体三个层面着手促进我国循环型农业的整体发展。
其他文献
“脱亚入欧,“大东亚共荣圈”,“脱亚入美”,“脱美入亚”,从日本这一路的亚洲战略中可以看到,日本虽然是偏安于东亚一个小小的岛国,但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强国之路。二战后
产生于欧洲中世纪的商人法,在国际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国际经济关系演进而日益复杂。又因为国际社会经济关系的整体一体化趋势而使商人法的发展也被烙上了“趋同”的烙印。
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一带一路”也将为“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可行的路径,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当前,“三农问题”已经严重的制约着我国的发展,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明确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