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养理论驱动下的高中生态英语语法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法是高中生英语学习的基石,也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直以来语法教学为教师和学生所重视,但教学成效却不明显。学生语法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策略的运用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针对高中语法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本文将给养理论运用到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以期改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本文以吉布森的给养理论为基础,结合Aronin和Singleton以及Van Lier对给养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解读为理论框架,从感知-解读-行动的模式中解释学生的语言学习。给养理论关注学习环境中的给养,注重教师、学生与学习环境间整体和谐的关系。学生感知和解读学习环境中的给养后,采取相应的学习行为实现语法习得。本论文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给养理论驱动下的高中生态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对高中生语法学习策略有什么样的影响?(2)给养理论驱动下的高中生态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对高中生语法学习成绩有什么样的影响?(3)给养理论驱动下的高中生态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对高中生语法自主学习能力有什么样的影响?辽宁省营口市某高中的90名高二学生参加了本次实验,其中实验班和控制班各45人,实验为期16周。实验班采用给养理论驱动下的生态英语语法教学模式进行语法教学,而控制班采用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本实验的研究工具为问卷、前测和后测以及访谈,并用SPSS 24.0软件对问卷、前测和后测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给养理论驱动下的生态英语语法教学模式改善了学生的语法学习策略,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语法成绩,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给养理论驱动下的生态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对高中生的语法学习能力有积极的影响。因此,给养理论驱动下的高中生态英语语法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在大饥荒后第一个十年间颁布的爱尔兰产权抵押地产条例下,关于英国资本家们收购爱尔兰土地这一事件的英国和爱尔兰的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本文采用了历史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着眼于从丰富有效的相关一手史料中发现证据进而揭秘现实。“舆论”原指公众的总体看法,通常呈现在特定年代在公众中间广为流传的印刷出版物中。本文通过在完整收录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和爱尔兰印刷出版物的电子数据库中定位相关信息,发现当时的英国和
作为一种普遍的能够揭示语言内部机制的语法手段,自八十年代以来,形容词重叠式就受到了汉语语言学家的关注。巩义方言虽从属于中原官话,但其语言特色十分鲜明,因此,本文旨在讨论巩义方言的形容词重叠式。无论是在普通话还是方言中,有关形容词重叠式的研究都十分丰富,但当前大多数研究仅集中于形容词重叠式的种类描写、语法和语义功能的阐述,对具体重叠式的重叠条件却鲜有提及。较之普通话和其他方言,巩义方言的形容词重叠式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文化呈现向全球输出的趋势。宏观层面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以下简称OFDI)净值自2003年后保持了连续多年增长,微观层面上我国企业进行OFDI所涉及的
作为机械结构中的常见部件,滚动轴承在大载荷、强冲击等复杂工况下,极易产生各种故障,直接导致机械设备工作状况恶化。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理论的快速发展,基于振动信号的智
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相应的配套油田隐患治理工程项目也日益增多,油田隐患治理工程投资在投资控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油田隐患治理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是伴随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占农作物生物学产量的60%,是我国产量最大的可再生利用资源,其中玉米秸秆约占总秸秆产量的27.39%,合理利用玉米秸秆资源对解决秸秆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毛头鬼伞作为土生草腐菌,具有营养丰富,易于栽培,适应原料广泛等特点。利用玉米秸秆栽培毛头鬼伞,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解决玉米秸秆带来的污染问题,还为栽培毛头鬼伞提供了新的培养料,促进毛头鬼伞产业的持续发展。将毛头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是教师设计课堂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它将学生从轻松的休息时间带入到为课堂学习做准备的阶段,是教师开始课堂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步骤。研究表
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正义”一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重要论题。自柏拉图以来,很多哲学家都对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发。本文旨在通过对休谟的正义思想及亚当·斯密对其的继承和发展的考察,来切近地理解和反思西方近代的正义思想。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休谟和斯密对社会契约论思想的批判。以霍布斯和洛克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
挪威作家克努特·汉姆生(Knut Hamsun,1859年—1952年)作为192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学现代派的奠基人,其文学思想具有研究探讨的价值。本文通过研究《畜牧神》、《大地的成长》这两部最为代表性的作品,阐释汉姆生对于自然观念的新诠释。他文本中未经开拓的自然和未入世俗的人类之间的关系是永恒的焦点,强调的不是现代性与自然的冲突,而是一种新型的自然观:人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自然的形态,
有关“每”的研究大多都离不开“都”,这是因为“每”和“都”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排斥的复杂关系。围绕这一点,以往学者对“每”的语义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但无论是单一功能观还是双重功能观,目前都存在着无法解释足够多的语料的局限性,尤其考虑到“每”的多重量化域。本文基于“每”的双重功能观,以带“每”字的双数量结构为研究对象,并拓展至对量化事件的“每”的研究,单独考察“每”的语义,以改进前人研究中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