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的文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文物名称的翻译亦变得越发重要。然而,如今出版的中国文物书刊,以及拍卖会中对文物的介绍,尤其是其英文译名,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名称英译实践在国内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文物名称翻译缺乏规范,译名混乱甚至错误,漏译、误译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名称所蕴涵的文化因素也往往受到忽视,不利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本文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应用到文物名称的英译中,指出文物名称的特点体现了人类的基本认知特征,而文物名称翻译则是译者在不同认知模式之间的协调与取舍,其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受到了认知的限制。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与人类的其他认知能力密不可分。文物名称的各种特点,其实是人类认知范畴的语言体现。范畴化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手段,而名称则是范畴化的最终结果。认知范畴与经典范畴的不同之处在于认知范畴是一种心理认知结构,具有原型性、层级性和认知模式性,在文物名称中则表现为物名同存、名称冗长和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认知语言学下的翻译观也与传统的语言学翻译观截然不同。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译者的最终翻译乃是译者对不同认知模式进行比较并选择最优认知模式,尔后将理解产生的心理认知结构在认知模式中具体化后的结果。这种具体化是译者心理认知结构在认知模式中的突显,强调心理认知结构中的某些部分,而隐藏另一些部分。由于中英语言社区以及不同中文语言社区之间的认知差异,文物名称翻译面临诸多困难,比如说译名统一,文化差异以及名词结构差异等等。译者在翻译时往往基于认知的考虑,利用范畴的模糊性和原型性克服这些困难,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本文从语言间存在的各种范畴对应关系着手,探讨了译者的各种翻译方法及其优略。最后,作者指出了实现译名统一的最佳途径,详细分析了文本格式对于翻译的认知影响以及译者所应采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