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四次论争为主要研究对象。中国画在二十世纪经历了从“疑古”到“变古”到“怀古”的过程,相应地,“现代性”在每次中国画论争中都随着历史语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含义,经历了对现代性的渴望,现代性的追求,现代性的焦虑,现代性的反思四个阶段,其间中西观念的冲突与融合,新旧中国画的并存与斗争,激进与保守的碰撞与制约,这种多元状态体现了中国画文化生态的较理想模式。中国画论争也正是从“现代性”的四个阶段变化层层递进来探求中国画发展的独立性,各种不同甚至是对立的思想文化观念共生互存形成“众声喧哗”的人文景观,是中国画风格转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研究中国画论争的基本前提是,走出论争阵营划分法的“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对峙立场,打破这种“部分和整体”的静止结构关系,摆脱论争研究中的文化保守主义,承认中国画的“纯粹性”等于中国画发展的静止这一事实。本文重点思考的问题是,中国画论争对中国画创作的意义,中国画革新的文化转型性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发生了哪些根本性的风格转型?本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画“改良之争”,由于论争中对主导古代中国哲学思想“气”的怀疑而开始了对科学写实的探索,徐悲鸿、岭南画派进行了在传统与现实之间的探询,林风眼在形式与情感之间进行的调和,都使中国画发生了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初步转换。陈师曾、金城等传统画家对文人画价值的再认识,开启了现代人守护传统的先河,这次论争使传统中国画发生了从气韵到实体的思想变革;第二章论述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画“改造之争”,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题材决定论曾制约了中国画的创作,但论争中产生的写生策略,使画家们发生了从临摹到写生的主动性造型意识的转变,此次论争使传统中国画从对艺术个性的追求转向对大众人生的关照,使古典中国画发生了从重写意到重图示的程式演变;第三章论述85美术新潮时期的中国画“末路之争”,这是中国画的传统从受限制到打破限制的过程,实验水墨的探索性实验实现了对中国画古典意境构成方式的突破,新文人画的文化策略体现了其古典精神的依归,对传统的反思进一步开拓了中国画边界,这次论争使中国画发生了从意境到观念的精神变化;第四章论述二十世纪末的中国画“笔墨之争”,这是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从消解到守护的一个自觉过程,论述了在多元化创作情境中出现的几种中国画创作倾向:艺术的纯化、视觉的冲击,观念的符号以及开放的媒材,这次论争使中国画实现了从精神到视觉的观念超越,最后在本文的结语部分探讨了中国画发展的多元化限度。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四次中国画论争的梳理与分析,使之“串成”一条明晰的风格演变链条,从中找出论争后那些反复出现过的、带有普遍性的,制约过昨天也影响到今天和明天的创作观念。本文尊重中国画论争的史实,坚持论从史出,以论为主,把论争视为中国画创作的思想资源,从四次中国画论争切入中国画风格演变的问题,解读传统中国画的四次现代演化逻辑,深入探究论争后中国画创作中出现的创作观念以及相关画理,通过对论争的回顾为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提供新的思考基础,并尝试与探寻更加契合近现代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的视觉和方法。在行文过程中,对于以往学者在相关问题上的研究与结论,亦时有学理性的商榷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