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日渐完善和智能手机的盛行,社交媒体,国际上如Facebook,Twitter等,国内如微信、QQ空间、人人网、微博等迅速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软件或应用。在社交媒体进入人们的生活以后,它逐渐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和休闲娱乐方式,人们的娱乐和交流逐渐从“线下”转入“线上”。这些社交媒体为人们的交流沟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如对网络社交媒体的依赖程度高时所造成的拖延、效率低下、强迫行为等。有人认为这种娱乐和交流方式对我们的生活有害无益,有损我们的健康、亲人关系和精神状态,我们应该“放下社交媒体,拥抱生活中的幸福”,为了研究这种说法是否有其科学依据,使用社交媒体与拥有幸福是否相互矛盾,社交媒体究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是阻碍了人们的幸福,本研究重新定义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为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离不开社交媒体的心理,编制了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问卷,调查了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的基本情况,并对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结论如下:1自编的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的工具。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问卷由工具性动机、心理性动机、信任、分化、强迫性行为、满足性行为、情绪七个维度构成,实证模型与理论构想模型基本拟合。2当前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个体间差异较大。社交媒体依赖总分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强迫性行为和情绪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社交媒体依赖总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分化和强迫性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分化和强迫性行为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社交媒体依赖在专业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强迫性行为在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大学生的强迫性行为得分明显高于理科大学生。3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总分与主观幸福感总分、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感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工具性动机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心理性动机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信任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分化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强迫性行为与总体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和消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满足性行为与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情绪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均存在显著正相关。4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心理性动机、满足性行为、工具性动机、分化和强迫性行为均为有效预测变量,其中,心理性动机、满足性行为和工具性动机为正向预测,分化和强迫性行为为负向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