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中一个里程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了基础教育“为了生存”和“学会生存”这一主题,并把基础教育视为“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可见,关注生活,关注人性,重建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把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相融合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追求的重要目标。顺应改革潮流,我国课程与教学理论开始面向老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建构意义,寻求超越。第八次课程改革自2001年秋季在我国开始推行,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其“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而成为此次改革的亮点。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历时已近八载,在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选取了“课程生活取向”这样一个角度切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运用现场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描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寓于的生活场景,场景中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从而揭示文本课程与实践条件的偏差。通过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展开的实践样态,即课程计划和实施的课表对比、课程实施的形式和指导教师的心声,进而剖析课程设置中、课程管理中、课程指导中、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时,主要从学校文化制度层面、教师技术层面和社区文化层面三个层面对生活意义缺失作归因分析。最后作出课程回归生活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分析。可能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分析:通过课程生活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阐明理论上的可能,通过课程回归生活的历程说明实践上的可能;可行性则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社区三方面应做的努力来分析,并期望通过完善基于生活、寓于生活、指向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促成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论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前言;第二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性缺失的现象描述;第三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意义缺失的归因分析;第五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生活取向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