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公共空间既是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又是该区域内居民主要的生活场所,轨交站区的城市公共空间应同时具备疏散高密度人流以及满足居民公共生活的双重功能,站点周边的微循环空间是站区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个完整的、动态性的“循环”系统,通过疏通以及增加轨交站区微循环空间,能够提升城市空间的可达性以及公共空间的活力,但是目前中国城市轨交站区微循环空间存在连续性差、缺乏统一设计等问题。本论文针对轨交站区城市公共空间的双适应性问题,将微循环理论引入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研究中,并对城市轨交站区微循环空间展开研究。 论文在微循环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数量分析、以及逻辑推理等方法,对轨交站区微循环空间的形态功能布局以及空间活动情况展开研究,探索轨交站区微循环空间及其使用之间的关联规律。首先,从形态类型学角度分析轨交站区微循环空间的形态和功能布局情况,并得出不同类型微循环空间在形态和功能布局的规律;其次,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对微循环空间中的各类微循环活动情况进行研究,得出微循环空间中的活动类型及特点;最后,对轨交站区微循环空间与微循环活动之间的关联展开研究,从活动需求的角度分别得出空间功能以及形态对微循环空间使用的影响机理,并且基于轨交站区微循环空间使用规律,提出城市轨交站区微循环空间设计优化策略。研究得出:不同类型微循环空间中微循环活动情况存在差异,并且微循环空间尺度、空间设施布局、沿城市道路的界面形式、微循环空间中停留性功能空间布局、建筑底部商业空间以及商业业态、邻接城市功能区的人口密度等空间形态和功能的特征要素与微循环空间使用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基于微循环空间使用规律,论针对增加微循环空间可停留空间的数量和面积、提升微循环空间连续性、以及基于不同类型微循环活动需求确定微循环空间设计要点等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