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微循环空间研究——以武汉市王家湾地铁枢纽站区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hjyi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区公共空间既是城市重要交通节点又是该区域内居民主要的生活场所,轨交站区的城市公共空间应同时具备疏散高密度人流以及满足居民公共生活的双重功能,站点周边的微循环空间是站区公共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城市公共空间作为一个完整的、动态性的“循环”系统,通过疏通以及增加轨交站区微循环空间,能够提升城市空间的可达性以及公共空间的活力,但是目前中国城市轨交站区微循环空间存在连续性差、缺乏统一设计等问题。本论文针对轨交站区城市公共空间的双适应性问题,将微循环理论引入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研究中,并对城市轨交站区微循环空间展开研究。  论文在微循环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研、数量分析、以及逻辑推理等方法,对轨交站区微循环空间的形态功能布局以及空间活动情况展开研究,探索轨交站区微循环空间及其使用之间的关联规律。首先,从形态类型学角度分析轨交站区微循环空间的形态和功能布局情况,并得出不同类型微循环空间在形态和功能布局的规律;其次,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对微循环空间中的各类微循环活动情况进行研究,得出微循环空间中的活动类型及特点;最后,对轨交站区微循环空间与微循环活动之间的关联展开研究,从活动需求的角度分别得出空间功能以及形态对微循环空间使用的影响机理,并且基于轨交站区微循环空间使用规律,提出城市轨交站区微循环空间设计优化策略。研究得出:不同类型微循环空间中微循环活动情况存在差异,并且微循环空间尺度、空间设施布局、沿城市道路的界面形式、微循环空间中停留性功能空间布局、建筑底部商业空间以及商业业态、邻接城市功能区的人口密度等空间形态和功能的特征要素与微循环空间使用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基于微循环空间使用规律,论针对增加微循环空间可停留空间的数量和面积、提升微循环空间连续性、以及基于不同类型微循环活动需求确定微循环空间设计要点等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其他文献
城市光环境建设是城市整体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优秀的城市照明规划不仅满足城市基础设施照明功能,提高人民居住质量,减少交通事故和犯罪行为的发生,更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延长
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性化、高效率的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深入到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新的公共服务功能需求与满足方式也在不断出现。可在我国广大的小城镇层级与区域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成为学界公认的主要诱因之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社会时期,快速城市化进程和高速的经济增长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所以现在是我
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农村建设热潮接连迭起。建筑学界内,面对我国目前如雨后春笋般接连破土动工“新农村居民点”和“新农村综合体”项目,主要的讨论与研究内容更多地指向物
本文属于导师李和平教授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批准号:51178479)的子课题研究:城镇化背景下西南历史城镇文化景观
近年来,国家开始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高校老校区的发展模式已由外延式更新转变为内调式更新。内调式更新注重旧建筑的改造更新与再利用。那些建成时间久远
建筑从诞生伊始便在人类生活中担当起文化载体的角色,在人类的语言、文字等抽象表意系统出现之前,建筑与建筑环境便被用于维系若干代人之间文化习俗信息联通性的纽带。回族乡村
在中国城市更新模式从增量发展到存量发展转型背景之下,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随着工业遗产的价值得到深入发掘和广泛认可,对工业遗产的合理保护与再利
建筑作为城市空间内完整且连续的一部分,与城市空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建筑设计深受与其关联的城市空间问题的影响,同时在建成后将反过来影响城市空间。建筑师关注的问题从建筑本
通过对中小学的校园规划与建筑景观设计的文献资料的阅读,对于校园建筑组团的结构模式进行归纳总结,提出相应策略并结合安康中学高新分校方案设计进行实证。  中学设计重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