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要辨证方法,是后世杂病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其中脾胃病的证治思想历来为医家所重视。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金匮要略》中脾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病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脾胃病的证型、治法、方药,并总结脾胃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一些借鉴。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分为四大部分进行研究,分述如下:第一部分,首先,根据研究藏象理论,探讨脾胃的联系,阐明脾胃共司运化的生理过程。不同于一般脾胃生理功能的分述,本文认为脾胃是一个统一的联合体,并以此角度来认识脾胃的升降纳化。接着,分析气血津液的变化过程,以此说明相关脏腑与脾胃的联系,这也是从脏腑角度辨证脾胃病的着眼点。其次,初步探讨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病因方面,说明外感内伤以及内环境的各种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瘀血、食积等,都可能使脾胃病产生和加重。而病机方面,脾胃的升降失调可由多种因素导致,他脏可犯及脾胃,肝木乘土则更是普遍。所有这些,都是探讨脾胃病证治的基础。第二部分,归纳脾胃病的主症、病机和证治。主症和病机主要对腹满、腹痛、呕吐、下利、便秘、黄疸、出血、水肿八个较为常见的症状进行了分析。证治方面,本文以九大类划分了脾胃病的主要证型,分别是脾胃虚损证、寒实内阻证、水饮内停证、湿热蕴结证、寒热错杂证、实热阻滞证、肝脾不和证、阴阳两虚证、胃强脾弱证。此九大类的证型因病机偏重不同,而治法和方药有所区别。最后,将脾胃病证治的主要药物分为补虚和泻实两大类,并举出其代表方剂。第三部分,探讨脾胃病的方治特点。仲景在辨治脾胃疾病时有很多独特的思路,并且方剂和药物的使用也很考究。本部分即从此处入手,探寻脾胃病的证治规律。首先,从整体上探讨了脾胃病的治法特点,进而通过分析相关方剂中药物的组合和特殊用法,以探寻其配伍规律。最后,专从药物的选用和功效角度,探讨脾胃病的用药规律和特点。第四部分为医案部分,选取了古今医家治疗脾胃病的九个案例。所选医家有:朱丹溪、叶天士、谢映庐、王孟英、丁甘仁、赵守真、胡希恕、闫云科、大塚敬节。这些医案,或为疑难杂病,或因证治独具匠心,辨证处方,丝丝入扣,且与《金匮要略》中脾胃病的论述多有关联,故略加评按。结论:本课题探讨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和联系,归纳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总结了《金匮要略》中脾胃病的主症和证治。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探寻了脾胃病的辨证施治规律,对于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扬,具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