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了解偶遇抽样人群对痤疮的认知情况,分析产生认知差异的原因,并比较皮肤科门诊痤疮患者就诊现状与治疗预期的差异,为痤疮的健康宣教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一:采用偶遇方法对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前往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皮肤病患者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是否认为痤疮是一种疾病、痤疮危险因素的认知。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样本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采用logistics回归方法对影响患者认知的因素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研究二: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前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痤疮患者为调查对象,使用自拟问卷,包括一般情况、治疗现状、治疗期望,同时由医师判断皮损严重程度评级、中医辨证分型。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样本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临床研究一:1.本次调查共1067人,其中曾患过或现在正患有痤疮人数855人(80.13%),性别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次调查人群主要通过网络和亲友间交流来了解痤疮,有41.29%的人认为痤疮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女性人群选择率较高,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被调查者认为辛辣、油腻食物、不良情绪、熬夜、吸烟、饮酒、日晒、不合适的护肤品、不恰当的面部清洁是痤疮发生或加重的危险因素,知晓率均>50%,而对牛奶及乳制品、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电子产品的使用、自然环境、病理状态等危险因素知晓率较低。4.本次调查中对痤疮危险因素了解较多的人群特征为“女性、18~25岁、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习过医学知识”,对痤疮危险因素了解较少的人群特征为“男性、12~17岁、高中及以下学历、未学习过医学知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二:1.本次调查共149人,83.22%的痤疮患者因病情日久不愈或越来越重后选择医院就诊,严重程度多为Ⅰ(34.90%)、Ⅱ级(34.23%),皮损好发部位主要是面颊(84.56%)和额头(67.11%),皮肤类型主要是油性(48.32%)及混合性肌肤(38.26%),患者更关注的遗留皮损是痘印(83.22%)、痘坑(53.69%)。2.在曾接受过治疗的痤疮患者中,通过医院进行治疗的占79.55%,使用过治疗方式主要是中药口服(59.09%)、西药外用(43.18%)、中药外用(32.95%),对治疗效果满意的占28.57%。64.43%的患者认为护肤品的使用对痤疮恢复没有帮助。3.患者理想的治疗方式是中药口服(54.36%)、中药外用(50.34%)、西药外用(49.66%);患者对治疗的期待主要是没有副作用(67.11%);74.50%的患者希望可以在3个月以内治愈;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如何预防(61.07%)和如何选择护肤品(57.05%);65.1%的患者并不能规律复诊。研究结论:1.本次调查显示,皮肤科门诊患者对痤疮相关影响因素认知不足,需要广泛开展痤疮相关健康教育,特别是男性、未成年人和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群需要更多的健康宣教,以期可以更好的防治痤疮。2.本次调查显示,多数痤疮患者是因为病情日久不愈或越来越重才选择医院就诊,他们对疾病没有足够重视,不能保证规律复诊,却对治疗效果抱有较高期望,对曾接受的治疗满意度不高。医师宜通过相关知识的普及使患者对治疗的期望趋于客观,提高患者依从性,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